當前位置:首頁 技術設計 設計殿堂 正文

空氣動力主導變化 車身簡史之車身外形

收藏 (0條) 舉報/糾錯

1934~1948:流線型車身時代

  流線型的設計風格起源于1920年代末,直到1950年代,在長達二十余年中,風靡整個設計領域。從最初的飛機到火車、汽車,從電冰箱到吸塵器,從口紅到飲料瓶,流線型風格成為帶動銷售最典型的因素。

汽車之家

  1934年,克萊斯勒氣流轎車上市了,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流線型汽車,但由于當時消費者的審美意識還停留在箱式汽車的年代。所以花費了大筆資金研制的氣流轎車的銷量非常失敗,甚至差點導致克萊斯勒破產。1936年,林肯轎車在流線型汽車的設計上又近了一步,精心設計的外觀,再加上之前氣流的鋪墊,所以和風轎車還是比較成功的。

汽車之家

  然而,真正達到減小風阻系數、公認的最能夠代表流線型車身的車型,是1935年問世的大眾甲殼蟲,也可以說甲殼蟲車車身就是標準的流線型車身。費迪南德.波爾舍在希特勒宣布造國民汽車的號召后,便開始思考一款經久耐用、經濟實惠的車型。他發現瓢蟲的身體結構非常順滑,風阻系數極小,經過瓢蟲的啟發后,甲殼蟲的外觀便誕生了。

汽車之家

  甲殼蟲的車身最大限度的發揮了瓢蟲的長處,車身鈑金采用整體沖壓,既輕便又堅固,工藝性好,整個設計非常完美。流線型汽車的大量生產就是從大眾甲殼蟲開始的,流線型車身也成為當時社會追求的一種時髦樣式。

汽車之家

  但是,流線型車身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與箱式車身相比,車內空間明顯變得很小,特別是后排空間,頭頂上幾乎沒有空間。而且,在1940年代,汽車的實際最大速度也只有60-70km/h,在這速度范圍內,流線形車身起到減小風阻的效果不大。

汽車之家

  流線型汽車的另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對橫向風的不穩定性。流線型車身的側面線條剛好與飛機機翼上面隆起,下面平滑的結構相似。當有橫向風吹來時,流線型汽車便會產生升力,導致受風面輪胎抓地力減弱,漂浮起來,有脫離原始軌道的危險。此外,流線型車外形近似瓢蟲,車身上的過渡面較多,當時的金屬工藝還不像現在一樣發達,所以車身覆蓋件的質量很差。因此,決定了流線形車身的生命力不強。而今天的甲殼蟲汽車其實只具備了當時流線型車身的外觀特征,其并不是真正的流線型車身。

1949-至今:船型汽車時代

  經歷了二戰的歐洲汽車業一片蕭條,幾近停滯。但美國的汽車汽車業卻是一片繁榮。福特汽車開始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設計師親身體驗駕駛員及乘客的感受來構思便于操控,乘坐舒適的汽車。1949年推出的V8型轎車便是第一款用這種思想設計出的轎車,V8轎車采用了將整個駕駛室置于前后車輪之間,駕駛室的前方為發動機艙,后面為行李廂這樣的設計。這種設計非常接近船的造型,所以被稱為船型汽車。

汽車之家

  船型汽車的后部因為行李廂的緣故而成階梯狀,雖然比起流線型車身會產生一些渦流,但這也不是空氣動力學的后退,而是在車輛性能、車內空間和空氣動力學之間找到了一個和諧的平衡點。當年,我國的第一輛紅旗轎車就是根據運用船型車身的克萊斯勒帝國打造出來的,車身寬大非常氣派,而且還融入了中國特色。另外,上海牌轎車的車身也是應用的船型車身。

汽車之家

汽車之家

  1960年代,由于受到太空熱的影響,美國汽車大量把火箭的元素添加到汽車上,過分的講究華麗的外表,和奢華的內裝。由凱迪拉克首先推出的所謂飛行夢幻風格,靈感來自飛機、火箭等飛行器。汽車被加上尾鰭,車棚光滑地從車前沿向后掠過,尾鰭從車身中伸出,形成噴氣飛機噴火口的形狀,讓它成為一種噴氣時代高速度的標志。例如凱迪拉克的埃多拉多,在汽車兩側、尾部裝上尾翼、垂翼、水平翼等,而車頭模仿魚雷、火箭。

汽車之家

汽車之家

汽車之家

  而這些噱頭注定是曇花一現,毫無功能意義可言。為了保證車內空間和行李廂空間,船型車身的后風擋一度向后延伸,但這種設計在高速行駛是會產生強烈的渦流和風噪。由于70年代的石油危機,這種體型龐大、笨重的船型車身便被拋棄了。

汽車之家

  不過,在今天的車身設計上,仍然能夠看到船型車身的運用,例如雪佛蘭科邁羅,道奇挑戰者等車型,只不過在現代技術的支持下改正了當時空氣動力學上的缺點。

文章標簽: 設計解碼
共3頁<>
文章導航
收藏
+1
+1
推薦閱讀
發表我的評論
您認為文章寫的好么:
評價內容: 修改 本文共有 4 個網友評價,其中100.00%好評,0%差評。
評價理由:語句不通/文章閱讀困難
0/5000字 提 交 同步到:
最新文章
加載中
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