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技術] 在第一期的“教你看懂汽車配置表”的文章中,我向大家講述了有關車身參數方面的小門道,在本期我將繼續向大家介紹發動機相關參數中的玄機。
教你看懂汽車配置表系列 | |
第一期 | 車身參數部分 |
未完待續…… |
● 排量(單位:mL)
活塞從氣缸的上止點移動到下止點所通過的空間容積稱為氣缸排量,由于汽車發動機通常都有若干個氣缸,所以發動機的排量就是所有氣缸排量之和。
排量可以說是發動機最重要的參數之一,它直接關系到發動機的很多技術指標。通常來說,在自然吸氣和增壓發動機的各自范疇內,排量和動力是成正比的,同時排量也和油耗以及碳排放成正比,不過這也不是絕對的。比如當今一臺1.6L自然進氣發動機已經可以與幾年前的1.8L甚至2.0L發動機的動力相媲美,而燃油經濟性則更加出色,這就是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成果。
如果整體來看,現今增壓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小排量增壓發動機做到了更優的動力性和更少的燃油消耗?偟膩碚f,一臺發動機的排量基本代表了一輛車的定位,同排量發動機之間由于技術方面的原因在動力性(功率、扭矩)和油耗方面會有一定的差異。
● 進氣方式
進氣方式主要有兩種:自然進氣和增壓進氣。由于自然進氣發動機是利用氣缸運行中所產生的負壓將外部空氣吸入,所以這種進氣方式的發動機也稱為自然吸氣式發動機,
也可以表示為“NA”。
前面我們提到,由于發動機的排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和油耗以及碳排放成正比關系的,所以為了在有限的排量內盡可能增加發動機的動力,同時油耗和碳排放還能保持在相對合理的范圍內,所以就此引入了增壓進氣的方式。簡單來說,這種進氣方式就是在進氣口前加裝一個“增壓風扇”,通過風扇的轉動強制增加發動機的進氣量。進氣量增大后,發動機電腦便可以適當的多噴油來提高發動機的動力。當前增壓進氣的方式主要有渦輪增壓和機械增壓兩種。
◆ 渦輪增壓
渦輪增壓器實際上就是一個空氣壓縮機,它利用發動機排出的廢氣氣流作為動力來推動渦輪增壓器內的渦輪,渦輪又帶動同軸的葉輪,葉輪來壓縮由空氣濾清器管道送來的新鮮空氣,然后再送入氣缸。
『渦輪增壓器』
渦輪增壓的特點是很好地利用了廢氣排出時的動能,相對來說,它不會增加發動機的負荷,所以比較高效。其缺點就是我們常說的“遲滯性”,不過現今的渦輪增壓發動機通過使用更小、更輕的渦輪葉片等方法,使得發動機在較低轉速時(1200rpm左右)便可以輸出峰值扭矩,“遲滯性”的感覺已經很小。
◆ 機械增壓
機械增壓器通常采用皮帶與發動機曲軸的皮帶輪相連,利用曲軸的旋轉來帶動機械增壓器內部的葉片轉動,旋轉的葉片將產生的增壓空氣送入進氣歧管內。
『機械增壓器』
機械增壓最大的特點是“全時介入”,使其在發動機低轉速下便可獲得增壓效果,加速感受比較線性,沒有遲滯感。而缺點是由于依靠發動機曲軸的帶動,所以將損耗一些發動機的動力,特別是在發動機高轉速時,損耗更為明顯。
其實渦輪增壓系統和機械增壓系統恰好可以做到優勢互補,這也是一些發動機采用雙增壓的原因,機械增壓在發動機中低轉速時發揮功效,到了中高轉速區間則主要依靠渦輪增壓,這樣既解決了渦輪遲滯的問題,也不會過多損耗發動機的動力。不過由于現在的渦輪增壓發動機已經很好地解決了渦輪遲滯的問題,所以單獨使用渦輪增壓器就足夠了。
● 氣缸排列形式
氣缸排列形式是指多氣缸發動機各個氣缸的排布形式,簡單來說,就是發動機上氣缸所排出的隊列形式。常見的氣缸排列形式主要有直列(L或I,國內更習慣用L來表示直列)、V型(V)、W型(W)、水平對置(H)以及轉子(R)。
『直列發動機』
『V型發動機』
『W型發動機』
『H型發動機』
『R型發動機』
對于每種氣缸排列形式,相信大家都比較了解(詳情請點擊此處),對于絕大部分消費者來說,最常選擇和使用的發動機排列形式就是直列和V型,如果說在選擇上出現一些困惑,更多的是選擇直列6缸還是V型6缸的問題。我們知道,直列6缸是寶馬引以為傲的,而V型6缸則是奧迪、奔馳等諸多廠商在使用,而有關這兩種發動機的平順性、動力性等方面的討論又十分廣泛。其實說到此,我倒是覺得,無論哪種氣缸排列形式都具有品牌一定的傳承性和標志性,這種設計可以給熱愛它的消費者一種品牌歸屬感與認同感,所以很難真正將它們分出個勝負,你喜歡哪個,哪個自然就是最好的。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