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鈴木Cappuccino
ABC中最后一位應該是三位中最有名氣的一位,它就是鈴木的Cappuccino。我想很多年輕人認識它都是因為《頭文字D》漫畫。那位名叫坂本的拉力賽車手就是駕駛鈴木Cappuccino給拓海很大的壓力,雖然比賽最后階段因為馬力相比改裝后的AE86較弱,以及拓海比他更擅長在雨中飆車,被關掉車燈的拓海直線超車打敗,但仍舊給人十分深刻的印象。
『鈴木Cappuccino與AE86雨中這一戰堪稱經典』
鈴木Cappuccino概念車于1989年東京車展首次亮相,1990年10月正式投產。直至1997年停產共生產28010輛。同Beat類似,鈴木Cappuccino前兩年的銷量就已經幾乎占據了總銷量的一半。后期受到經濟環境以及SUV風潮的沖擊,表現比較低迷。
與AZ-1和Beat不同,鈴木Cappuccino采用前置后驅形式。它一共搭載過兩款發動機,前期為型號是F6A的0.6L發動機,最大功率64馬力,最大扭矩78N·m。后期搭載型號是K6A的發動機,扭矩提升至81N·m。
相比追求跑車定位的AZ-1、追求發動機動力的Beat,鈴木Cappuccino更追求操控性。它的車身短小精悍,車身長3300mm、寬1400mm、高1190mm,并且采用了50:50的前后重量分配,配合前后雙叉臂懸架讓它成為一輛駕駛樂趣十足的車。
除了操控性讓人印象深刻,另一個如同Cappuccino咖啡一樣讓人回味無窮的就是它的車頂設計。它的車頂由三塊可移動蓋板構成,不同的組合可以讓Cappuccino的造型在Coupe,T-top跑車(拆除兩側蓋板,留下中央條狀蓋板)和Targa跑車(完全移除三塊頂板)之間變換。此外,在徹底移除了車尾窗以及防滾架之后,Cappuccino便成為了一輛徹底的敞篷車。
簡單的外形、優秀的操控,還有一個可以制造樂趣的車頂,Cappuccino正如名字一樣,留在我心里的永遠是部適合年輕人享受生活的小車?v觀這三輛經典的Kei car你會發現,雖然它們都不再是廉價、粗糙、代步車的定位,但在追求樂趣的路上,它們走的卻是不同的方向,這也是它們成為經典的原因。
經過了前面看到的輝煌年代,時間轉眼間到了21世紀。隨著環保法規的日益嚴苛,以及日本經濟持續低迷,人們對于Kei car的需求又重歸理性,F在人們希望Kei car外觀可以不夠拉風,但要顧及到舒適、實用,于是無匙啟動系統、氙氣大燈、多功能方向盤、純電動驅動等一些前輩Kei car想都不敢想的配置出現在了現在的Kei car身上。
● 三菱i-MiEV
三菱i-MiEV是一款純電動的Kei car,它于2010年4月起在日本面向私人用戶銷售。在它名字中也包含著小秘密,其實它的名字是i,而MiEV其實是英文“Mitsubishi Innovative Electric Vehicle”的首字母縮寫,翻譯為中文就是三菱創新電動車。
外觀方面,三菱i-MiEV和普通汽油版車型區別不大。雖然車身長度不足3.4米,軸距卻達到2.5米,加上四輪四角的設計,幫助三菱i-MiEV達到車內空間最大化。電動機被放置在車身后部,所以車身前部的空間得以充分釋放。大幅度的前擋風玻璃與前燈、保險杠融為一體,側面線條流暢,比車體更寬的翼子板讓這輛身材較高的小車顯得扎實了許多。
三菱i-MiEV最大功率47kW(64馬力),最大扭矩180N·m。使用220V家用電源7小時即可將電池電量充滿,使用快速充電模式,30分鐘就可充滿80%的電量。充滿電的情況下續航里程可達160km,足夠滿足城市內的代步需求。
內飾設計延續Kei car簡潔實用的風格,中控臺上的大尺寸屏幕十分顯眼。得益于長軸距的設計,三菱i-MiEV頭部以及后排腿部空間表現不錯。從實際的乘坐情況看,i-MiEV車內乘坐四人是綽綽有余的。
三菱i-MiEV代表著現在以及未來Kei car的設計思路,他們外觀樸實、內部空間優秀、且擁有一定舒適性配置、動力部分采用新能源系統?梢哉f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Kei car重新走上了務實的道路。
● Kei car在我國
其實我們對于Kei car并不陌生,90年代初的云雀就是斯巴魯借用第一代奧拓平臺推出的產品。我們熟悉的奧拓實際就是日本國內1984年的第二代奧拓,后來的快樂王子則是第二代奧拓的增壓車型。只不過國內的奧拓并沒有搭載增壓發動機,所以發動機蓋上的進氣口也就僅停留在了裝飾階段。
除此之外,北斗星、吉姆尼,甚至是長城酷熊都在日本可以找的到原型車,只是我國目前對于Kei car處于法律空白階段,對于車身尺寸、發動機排量等參數并沒有詳細規定。另一方面,各種扣著不同車殼的山寨三輪車往返在欠發達地區的道路上,這個廣大的市場短期還得不到正確的開發。
全文總結:
通過簡短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Kei car也如同人類一樣,經歷了嬰兒、童年、青年,它小巧的車身、較低的油耗、低廉的價格很好地滿足了日本民眾的用車需求,它廣受歡迎并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而是車企針對不同時期人們的需求,對產品定位、性能不斷改進的結果,但由于各國關稅,以及對小型車的政策不一等原因,使得它很難在日本以外的地區普及。
在我國很多地區的路上都有各種扣著殼子的三輪小車,僅憑借廉價、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用車需求這兩點,就在我國“遍地開花”。十分可惜的是,我國對于這樣的小型車至今也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小型車是不是不值得發展,相信您和我心里都有了判斷。(文/汽車之家 唐朝)
相關鏈接:
● 汽車技術很難懂?汽車設計太遙遠?誰說的?這些內容也可以很有趣!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