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面對汽油價格的壓力以及排放法規的壓力,缸內直噴技術重回人們視線,但回歸之后,所謂的新技術看似美好,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推廣及使用后,人們開始發現它帶來的一些新麻煩。
● 對于霧霾的影響
此前,有關霧霾與直噴發動機之間一直有著不太和諧的聲音,有人指出缸內直噴系統由于燃油從霧化向氣化過渡時并不具備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條件(相比歧管噴射而言),以此在排放尾氣中會含有大量的微粒(PM2.5是微粒的一種,微粒直徑在2.5微米以下)。
以上說法是根據缸內直噴系統的結構推斷而來,直觀來看,歧管噴射系統的噴油嘴固定在進氣歧管上,噴油時,燃油順著進氣道通過氣門進入氣缸,在這途中也就為處于油氣混合狀態的燃油提供了一定時間去完成霧化向氣化的過渡。
再來看缸內直噴系統的結構,噴油嘴直接固定向氣缸內噴油,雖然在高壓泵的驅使下,燃油的霧化能力更好,但由于燃油直接噴入高溫狀態的氣缸內,致使留給燃油汽化的時間很短促,這也就為排放更多微粒創造了條件。
近日,日本環境機構圍繞這個問題進行了一系列對比試驗,并最終確認了采用缸內直噴技術的發動機比歧管噴射技術發動機排放出的微粒濃度要高的這一說法,換句話說,同級別的兩輛車,搭載直噴發動機的汽車在排放方面要比采用歧管噴射發動機的汽車排放出更多的微粒,因此,也就成了霧霾天氣的一個原因。
試驗共使用了3輛汽車,其中,一輛為2011年款搭載了直噴發動機的日系車型,另一輛為2007年款相同車型,但搭載了一臺普通電噴(歧管噴射)發動機,有意思的是,在這項測試中,他們還找來了一輛2011年款搭載缸內直噴發動機的歐洲車。遺憾的是,試驗機構并未公布具體車型。
試驗方以“JC08模式”分析了這三款車的排放質量,包括尾氣中的微粒個數和微粒直徑分布進行記錄。
『圖片中的紅線和藍線分別是2014年開始執行以及2017年開始執行的歐洲排放標準』
通過圖片我們可以看到采用不同噴射技術的兩輛日系車之間在微粒個數方面有著超過10倍的差距,而相比日系直噴發動機汽車,來自歐洲的直噴發動機汽車在這方面的表現則要更差些,達到日系直噴發動機汽車的5倍。盡管如此,這樣的結果也是相對于各階段的排放標準得出的。
通過這一試驗,在一定程度上也驗證了相比歧管噴射發動機,直噴發動機汽車對霧霾環境造成更大影響的說法(毫無疑問,工業排放也是導致霧霾的重要原因),至于日系和歐系哪個派別的直噴發動機對霧霾天氣影響更大,經過兩款車的測試顯然不能妄下定論。
盡管缸內直噴汽油發動機比普通電噴(歧管噴射)發動機在微粒排放方面嚴重,但也遠遠不及搭載柴油發動機的大貨車,特別是那些冒著黑煙的排放不達標的柴油車更是對環境不利。
這項試驗僅是對汽車尾氣中微粒一項進行測試,但如果綜合來看,缸內直噴技術仍舊可以幫助發動機優化尾氣質量,相比歧管噴射技術,在油耗以及動力性能方面都有一定優勢,這也是歷史再次選擇缸內直噴技術的一個重要原因。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