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技術設計 技術講堂 正文

平臺化系列解讀第一期:揭秘大眾平臺化

收藏 閱讀全文 (0條) 舉報/糾錯

○ 平臺化的真正開始:A/B/C等級別車型的誕生

  在說大眾正式開始平臺化理念之前,我要先和大家交流一個關于汽車尺寸級別劃分的問題。就拿普通轎車舉例,在我們普遍的認知當中,汽車尺寸級別劃分一般有兩種命名方式,一種是小型車/緊湊型車/中型車/中大型車和大型車,與之對應的另一種是A0級/A級/B級/C級/D級車,前者更加具象化,而后者猶如Cup劃分一樣。但為何要提及車型的劃分方式呢?這是因為第二種級別命名方式源于德國,更進一步講的話,這樣的劃分方式和大眾平臺化有著千絲萬縷的交集。

汽車之家

  早期大眾集團的平臺化劃分與現在還不太一樣。前文說到,通過字母劃分的方式更多是為了區別于車型,也就是說,在大眾最早推出其第一套汽車平臺的時候,這種所謂的“平臺”更多地還停留在區別車型級別,而非結構上的交集。舉個例子來說,1974年提出的大眾B1平臺包含奧迪80和第一代大眾帕薩特車型,它們之間除了在發動機方面有著較高的共享程度,在底盤等方面還是會有一定的區別設計。

汽車之家

  從初期劃分級別以區分平臺之外,在隨后的發展過程當中,大眾擴大了其同級車型的零件通用比例,從動力總成共享到底盤共享,甚至于到設計共享,一步步向著“天下大同”的方向發展,集成化程度也越來越高,旗下不同品牌之間的零件通用性也越來越高。那么這一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汽車之家

  但隨著汽車技術和自動化方面的發展,汽車成本的占比逐漸從材料和制造方面轉向了研發。單車獨立研發的復雜程度越來越高,相應的研發成本占比也便越來越大,這就導致車企想要降低一款車的成本,就必須要換一種方向去優化。大眾也不例外,從最初的單款車型材料結構的優化設計,轉而實現更大占比的零件通用性設計,從針對每一款車優化材料成本設計變成了讓一個零件用在盡可能多的車型,這樣思路的轉變促成了現階段我們對于平臺化的認知。

汽車之家

  如果你被我說暈了,沒關系,下面這張圖為你簡單揭秘大眾早期的平臺化劃分和演變過程,究竟大眾是如何將各級別車演變出現階段的平臺化戰略的。

汽車之家

編輯總結:

  看完了大眾平臺化的早期演變過程,相信你也對大眾平臺有了個初步了解。誠然,在早期的平臺化理念當中,由于當時的汽車結構都相對比較簡單,成本更多地集中在制造與材料等方面,而非現在動輒幾十億的資本投入在研發測試環境,這也就導致了在早期大眾平臺當中,更多地是從車輛尺寸和級別角度出發進行劃分。當然,在這樣的發展道路中,大眾也逐漸發現了各車型在技術和設計結構上的交集將成為未來平臺化的趨勢。究竟大眾平臺化戰略在現階段發展成了什么樣?敬請期待下期:關于大眾PQ/PL和模塊化平臺。(文/圖 汽車之家 舒寧)

文章標簽: 新鮮技術解讀
文章導航
展開全部目錄收起全部目錄
收藏
+1
+1
推薦閱讀
發表我的評論
您認為文章寫的好么:
評價內容: 修改 本文共有 4 個網友評價,其中100.00%好評,0%差評。
評價理由:語句不通/文章閱讀困難
0/5000字 提 交 同步到:
最新文章
加載中
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