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自達如何實現了汽油機壓燃?
就在大家對HCCI的技術已經快喪失信心的時候,馬自達站了出來說:“2019年,新一代的SKYACTIV-X發動機將會實現HCCI汽油機壓燃技術!”
前面我們提到過,通常說的HCCI全稱是Homogeneous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然而馬自達對“HCCI”的解釋有所不同,他把其中的“CCI”解讀為Controlled Compression Ignition,即可被控制的壓燃點火燃燒技術。這其中又有什么“講究”呢?
- 火花塞是秘密!
通用和奔馳的HCCI技術方案是可行性相對較高的一種,也就是保留原先的火花塞,在適合汽油壓燃的工況下進行壓燃點火,而在冷啟動和高轉速等工況下,采用火花塞點火,這就像兩名接力跑隊員,分別負責不同的賽程。
馬自達的SKYACTIV-X發動機也是基于上述同樣的原理,拓寬了壓燃本身有限的工作區間。在此基礎上,馬自達進一步挖掘了火花塞的潛能,使之成為壓燃點火的控制器,從而更好地實現了火花塞點火與壓燃點火之間的無縫切換,因此馬自達也稱之為SPCCI(Spark Controlled Compression Ignition)火花控制壓燃技術。
- 是否還能叫“自然吸氣發動機”?
前面提到,壓燃汽油機實現稀薄燃燒需要更大的空燃比,也就是說要泵入更多的空氣,然而目前的創馳藍天發動機大多為自然吸氣形式,很難在全部工況下都能滿足發動機所需的空氣量,怎么辦?馬自達選擇加裝了專門的空氣供給單元(air supply unit),所以某種意義來說,它已不再是自然吸氣發動機了。
電動增壓器似乎在汽車上應用的越來越多,例如奧迪SQ7上的4.0T V8柴油機和奔馳最新一代的3.0T直六發動機(M256)上均加裝了電動增壓器,但它們的作用更多的是為了消除渦輪遲滯現象。奔馳M256發動機的電動增壓器來自于供應商博格華納。
- 比小排量渦輪增壓車型有更強的加速性?
創馳藍天之父人見光夫曾用幾頁PPT論證了自然吸氣發動機的潛能還很大(馬自達幾頁PPT吊打小排量渦輪和電動車),雖然后來馬自達生產了2.5T汽油發動機,打破了不做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誓言,但對于新一代的創馳藍天發動機,馬自達仍舊不會走小排量增壓的路線。
馬自達官方技術視頻解析如下:
● 汽油機壓燃技術只是馬自達的一小步
雖然馬自達一直堅信內燃機還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尤其是對自然吸氣發動機癡迷,但它并不是毫無創新性的守舊派,這家日本企業必然能感知到未來的能源危機,依賴傳統燃油肯定不是長久之計,因此汽油機壓燃技術只是現階段的一種解決方案。未來馬自達該何去何從?一紙《Zoom-Zoom可持續發展宣言》給出了他的答案。
馬自達思考了“地球”、“社會”、“人”三方面的問題。節能減排并不是說采用新能源動力就夠了,還要從汽車制造、使用、回收的整個生命周期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制定了從燃料開采到車輛行駛(Well-to-Wheel)這一宏觀的減排理念。
未來馬自達會不斷更新汽油機和柴油機技術,升級i-ACTIVSENSE系統,并堅持發動機自動啟停和制動能力回收技術。說未來太遠,那么我們來看看即將到來的2019年。2019年將會是馬自達的一個大爆發:
- 量產新一代創馳藍天SKYACTIV-X發動機;
- 推出混動、純電動車型;
- 推出新的智能互聯系統;
- 推出新一代魂動設計理念;
- 量產新一代創馳藍天車身和底盤技術。
2020年是馬自達誕辰的100周年,屆時馬自達會推出自家的CO-PILOT CONCEPT自動駕駛理念。不用說,其自動駕駛技術一定是基于目前的馬自達i-ACTIVSENSE系統而衍生出的。馬自達的部分車型上已經具備了SCBS(Smart City Brake Support低速剎車輔助系統)和SBS(Smart Brake Support中高速剎車輔助系統)。
面對未來的自動駕駛時代,和很多運動品牌一樣,一直強調運動感和駕駛樂趣的馬自達,該如何平衡自動駕駛與駕駛樂趣之間的矛盾,是值得探究的一件事。
總結:
馬自達量產HCCI均質充氣壓燃技術的汽油機絕對是讓全球車企震驚的一件事,車企的老板們或許都不淡定了,因為馬自達還宣稱要實現50%的熱效率,甚至要達到純電動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我們知道,豐田最近又進一步拉近與這家“小廠”的關系,雙方增持交叉股份,不過馬自達還是表示,現階段HCCI技術只會出現在自家的車型上。
關于未來愿景,馬自達依舊會不斷開發內燃機的潛力,同時也會發展純電動、混動、燃料電池等新能源技術。總之,面對節能減排的壓力,馬自達不會一邊倒地將重心轉移到新能源技術上,因為它對內燃機保留了充分的自信!另外,它也會跟隨時代的步伐,拿出升級的智能互聯和CO-PILOT CONCEPT自動駕駛等技術。
據稱,8月底馬自達會在德國法蘭克福正式發布搭載HCCI技術的新一代創馳藍天發動機,屆時我們會第一時間感受這款新動力的魅力,并為大家帶來更多的技術細節。一起期待吧!(文/圖 汽車之家 夏志猛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