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技術] 在黃渤首次執導的《一出好戲》中,人性最真實的一面在特定環境下被揭開,這里有骯臟、丑陋和貪婪,也有純潔、善良和無私。其實,在中國汽車發展40年的歷程中,又何嘗不是一出好戲,核心技術的缺失一直是中國品牌車企們心中最大的痛,相對于研發技術上的落后,尋求核心部件自主研發之路更讓人感到酸楚的是人前背后的忍氣吞聲和爾虞我詐。好在,經歷了多年的坎坷之后,中國品牌的精英車企們開始發力,逐步走向真正的自主研發和創新。今天,我們將以中國品牌自動變速箱為主線,和您一同見證國產齒輪廠從改革開放至今的坎坷之路。
●殘酷的現實:汽車技術路線的選擇,只看重利益
目前,自動變速箱主要分成三條路線:分別是AT、CVT和DCT三條,這三條路線將整個世界分成了不同的戰場,“三國鼎立”之勢對中國變速箱市場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同國家對技術路線的選擇也不是表面那么簡單,其背后也是刀光劍影,極具深意。
○ 美國:霸權主義不僅在軍事,汽車行業同樣如此
1938年美國通用研發出了第一臺三擋自動變速箱,2年后開始大規模量產。自動變速箱的量產為美國拉開了自動變速箱發展的序幕,越來越多的車型開始匹配自動變速箱,而自動變速箱便捷的操作方式也讓美國人嘗到了甜頭,反向也刺激著自動擋車型的發展。
通用Hydra-Matic自動變速箱的量產,讓當時的美國人感受到了駕駛汽車的便捷,而流水線作業的生產方式,可以讓擁有新技術的車型快速推廣,這也推動了供應商鏈的建立和發展,為美國自動變速箱產業打下了基礎,同時也讓其在自動變速箱領域有了極大地話語權。
○ 日本:苦盡甘來,工匠精神令人佩服
日本在變速箱路線上的選擇其實經歷了一些坎坷。當時的變速箱市場基本被美國和歐洲壟斷,無論CVT、AT都有很多技術壁壘。自動變速箱主要跟博格華納進行了深度合作,而CVT在當時受到了博世鋼帶專利的限制,我們現在看日本有愛信、Jatco等變速箱巨擘,但成長的經歷也是極其坎坷。
○ 歐洲:穿著西服的野心家
至于歐洲市場,得益于龐大的手動變速箱產業鏈,由手動變速箱進化來的雙離合變速箱必然會成為歐洲市場不可動搖的發展路線,你覺得當年大眾推廣“1.4T+雙離合”黃金組合真的只有換擋快,駕駛感覺優秀這些表面因素嗎?其實不然,這種技術路線的推廣其實是一盤大棋,背后是整個歐洲變速箱行業的發展和對中國市場的提前布局、蠶食,同時可以進一步增加市場的對雙離合變速箱的粘性。
類似舍弗勒、采埃孚、博世等世界知名供應商巨頭都掌握著關鍵技術,由手動變速箱升級而來的雙離合變速箱必然性價比更突出,其研發和開發對歐洲人來說也更方便,技術儲備和經驗也更加豐富。
但如果一擋的齒比比較大,那么5擋就不容易滿足高速巡航時的油耗表現(速比無法設定的很大),畢竟整個變速箱的齒比是有范圍的,因此就需要研究6擋變速箱,這對手動擋的技術需求就越來越高,但這種需求不能夠支撐供應商對6擋或者更高擋位手動變速箱的開發,因此手動變速箱的研發便被慢慢擱置。
●小結
當前,美國選擇AT自動變速箱,日本以CVT為主,歐洲繼承了手動變速箱的優勢,主推雙離合變速箱。當然,由于供應商的原因,這些國家又在自動變速箱、雙離合、無級變速箱之間相互融合,并各有自己的技術儲備,但總體的方向不變。這些不同路線的選擇,與其不同的技術背景和市場環境息息相關,這不僅是消費者選擇的結果,更是國家推動的結果。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