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懸架部分
后懸架同樣采用多連桿獨立形式,全新A6L的下控制臂變得緊湊了不少,省去了原先那個鑄造鋁合金制成的大“H”形控制臂,取而代之的是一根鍛造鋁合金材質打造的長條形控制臂。
減振器和彈簧從原先各自分“站”在一根控制臂,如今跳到了同一個控制臂上。全新的下控制臂采用了強度更高的鍛造鋁合金打造。另外,其中一根控制臂下方覆蓋有完整的樹脂護板,就像餃子皮一樣把其包裹起來,這能改善車底的空氣動力學,并減少底盤可能出現的風噪。
● 轉向系統
- 閹割掉了后輪轉向技術
全新A6L從原先的MLB平臺轉到最新的MLB Evo平臺,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征便是后懸架結構的升級,從一根整體的“H”形下控制臂拆分為一根下控制臂和一根橫向拉桿,不僅是讓結構更輕量化,而更重要的是讓這個平臺車型具備了后輪轉向的擴展能力。
全新A6L采用的MLB Evo平臺讓它具備了擴展出后輪轉向技術的余地,但國產A6L并沒有讓后懸架的橫向拉桿“自由”起來,而是鉸接點選擇固定死了在副車架上,因此后輪轉向技術也就say goodbye了。
- 沿用原先的轉向“黑科技”
奧迪在多年前就量產了自己的獨家轉向科技——漸進式轉向系統(progressive steering),新老A6L上都使用了這種可變轉向比的技術,也就是說,你打多少度方向盤而車輪拐多少度這件事是不固定的。A6L不僅會主動調節轉向助力的大小,還會主動干預和調整轉向角度。
它是怎么做到的?
奧迪在轉向系統中使用了兩個電機,一個布置在底部的轉向機位置,另一個位于轉向柱上,它負責著不同的任務。底部電機為轉向助力電機,主要為我們打方向盤時提供助力;而轉向柱上的(疊加)電機主要用于調整轉向比大小。
通過轉向齒條的疏密程度變化,如今大多數車輛都能以純機械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改變轉向比,但它的齒比變化是固定的,不能隨著車速而改變!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