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塊化平臺間的對比
尺寸以及外觀上的變化屬于大家容易發現的改變,平臺的特點在前后懸架中體現的淋漓盡致,這也是我們觀察底盤的初衷。另一方面今天兩位主角的發動機布置、驅動形式都有鮮明的特點,這也直接影響了懸架布置形式,所以咱們從前向后看起。
對比起上一代MLB平臺的Q5,新一代Q5前懸架取消了固定兩個上連桿鑄鋁襯套基座,連桿直接與車體進行連接。此外,除了轉向連桿之外的四根連桿以及車輪架均由鍛造鋁材質制成(A4均為鑄鋁材質),以應對更大的懸架負荷。
如果將奧迪Q5L(參數|詢價)的改變看作是平臺升級帶來的蝴蝶效應,那么英菲尼迪QX50前懸架的變化就是徹底的脫胎換骨。此前的FM后驅車平臺更加偏重操控性,前雙叉臂式獨立懸架有著21世紀初車型特有的偏執。
前代車型的不佳銷量讓開發團隊意識到了消費者核心需求,因此全新一代QX50審時度勢的變為了橫置平臺。相比縱置發動機布局形式,橫置發動機可以在車身尺寸不大幅增加的前提下,為乘員艙“騰出”更多空間,這也就是為何全新一代QX50即使車身長度有所減少,但駕乘空間變大的重要原因。
汽車底盤的開發可以用牽一發而動全身形容,發動機布局形式的改變也會影響轉向機,甚至是護板的布置方式。
從前懸架中不難看出,當今流行的模塊化開發理念對于新車底盤結構的影響。從縱置平臺變為橫置平臺后,QX50發動機艙橫向空間更為寶貴,加之車型定位的改變,使得它改變了懸架結構。Q5L從MLB變為MLB Evo后,結構雖未調整,但材料與細節上進行了優化。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