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蕭條開啟的30年代
五光十色的定制車時代沒有持續多久,很快就迎來了大蕭條(1929-1933),最初在美國,隨后這場經濟危機就蔓延到全世界的資本主義國家。1927年后,汽車工業開始急劇衰落,工業產值下降95%,富人們也開始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定制車公司失去大部分客戶和市場,也遭到毀滅性打擊,紛紛消失,所剩無幾,而福特、通用等主打平價車的車企存活下來。
富人的錢不好賺,艱難存活的車企們紛紛把目標轉向規模更大的普通消費者,而大蕭條導致人們的消費能力和欲望降低,因此對于汽車的普遍要求是經濟、耐用,顏色再一次不那么重要。街上很難再看到色彩艷麗的汽車,棕褐色和奶油色的車身顏色比例也有所下降,就連女性的裙子都變長變深色了。
美國很快就撐過了大蕭條,到了1934年經濟就開始復蘇,1935年美國汽車保有量就出現激增。也是在這個時期,螺旋槳飛機的廣泛應用,飛機成為了最先進的象征,于是汽車設計師們開始把空氣動力學概念使用在汽車上,流線型車開始出現,汽車終于開始看起來不像馬車了。
流線型與天空、科技聯系在一起,天空元素的藍色、白色的車開始多了起來。車企們也開始提供更多色調,這個時期消費者們已經可以獲得不同色調的藍色、綠色或紅色的車身。
流線型車身也大大影響了車體結構,最顯著的是前后擋泥板開始與車身融為一體并且占據了巨大的視覺面積,甚至成為獨立的視覺部分。這樣的結構讓很多公司開始推出更簡潔的純色車身,又或者以新的雙色搭配方式,一般是主車身一個顏色,四個擋泥板又是一個顏色。
30年代后期,汽車大眾化在美國已經普及開來,歐洲才剛剛開始,這個時期有菲亞特500(1936)、大眾甲殼蟲(1937)和雪鐵龍C2V(1939)這三款代表車座位國民車與美國車爭奪市場。由于同樣是面向普通消費者,所以最初這幾款車的顏色以黑色、灰色和灰綠色為主,但沒多久,二戰打斷了歐洲的汽車工業。
40年代的二戰顏色
大蕭條基本波及了所有資本主義國家,除了美國開始恢復,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國仍然處在大蕭條的陰影中,經濟下滑,國民失業率嚴重,為了擺脫大蕭條和轉移社會矛盾,德、日、意等國家開始了對外擴張。
諷刺的是,大蕭條因二戰的爆發而終結。二戰爆發而開始的軍備生產刺激了經濟,尤其是美國,在參戰后迅速擺脫了大蕭條的殘余影響。在本土作戰的歐洲和亞洲國家卻遭了秧。
40年代開端,歐洲已經戰火紛飛,汽車工業基本上已經陷入停頓,但美國本土并未波及。此時的市面上卻已經開始有了新的汽車風格——鋼鐵拼合木制外殼。1941年克萊斯勒打造了一款9座旅行車,車體采用黃黑兩色,黃色則是采用木制外殼,
美國車也開始在車身上使用大量鍍鉻裝飾凸顯科技感和豪華感,實際上30年代就已經有車型開始逐漸嘗試,但在凱迪拉克1941年款Sixty Special的身上,大量鍍鉻成為了一大亮點。
遺憾的是,“木殼”車和大鍍鉻車的的誕生時間不太對,推出的當年美國就參戰了。在這場戰爭中各國拼上了國力,各參戰國工業體系全力發動,美國汽車工業更是幾乎全員參與戰備,從1942年開始民用車生產幾乎完全停止。在那個參戰熱情高漲的時期,美國街頭時常有各種戰爭宣傳活動、戰爭債券銷售活動。原本每天早上開著私家車優哉游哉上班的美國人,在戰時燃料和輪胎的限制供給下,只能擠公交或者拼車,因此街上的私家車少了很多。
戰時各個車企紛紛轉產軍備,美國汽車工業在二戰中生產的商品總值超過290億美元,達到戰爭總產值的20%,前三名依次是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產品主要是是卡車,裝甲車,輕型越野車和坦克,這些起碼還算本行,但還有的是生產坦克、飛機、大炮等武器。在和平年代生產五顏六色汽車的,在戰爭時期的產品則變成軍綠色或土黃色,并不時伴隨著紅黑色的爆炸。
小結:
沒有彩色照片的時代,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更多來自彩色肖像油畫和黑白照片,于是那個時代的車之炫麗和奢華,并沒有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導致我們大多以為那個時代的車只有黑色。但是回顧過往,車在早期主要是富人的工具和玩物,直到規;蠊I生產出平民車,才開啟了“黑色時代”,而經濟和戰爭等時代步伐,也給汽車的顏色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這一期我們是從19世紀末汽車發明開始講到二戰打響,下一期,我們將繼續講述汽車百年的顏色變遷,從戰后的繁榮開始,敬請期待。(文/汽車之家 衛江鵬)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