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事故解析] 拜語文書中的“朗讀并背誦全文”所賜,當我總結2017年所發生的交通事故時,突然想到了六個字——天時、地利、人和;仡欉@一年,所有交通事故發生的成因都離不開天氣、地勢以及駕駛員個人原因,所以本次我們回顧2017年交通事故,也將從上述三點入手,當我們行車時與天氣、地勢、駕駛員之中的任意一個因素相碰撞后,會發什么?
出行注意天氣 提前規劃路線
重大交通事故中,天氣往往都是罪歸禍首。在2017年11月,一場大霧造成了安徽省阜陽市潁上服務區G63高速往合肥方向2公里處的重大交通事故,事故造成18人遇難,21人受傷(截至15日16時)。能見度較低的大霧使得30余輛車追尾,4輛車因碰撞起火。
造成連續追尾事故的原因是大霧。而在事發前3個小時,當地氣象局曾發布大霧黃色預警。事發后有人提出質疑,為何大霧來襲高速并未封路。這是由于各地交管部門封路的標準不同(能見度小于50米全線封閉;能見度在50米以上100米以下采取交通管制),顯然黃色預警(12小時內可能出現能見度小于500米的霧,或者已經出現能見度小于500米、大于等于200米的霧并將持續。)還夠不上封路的標準。而造成本次事故的根本原因卻不是氣象局所通報的黃色預警大霧,而是突如其來的團霧。
相比普通的大霧,團霧的濃度更大、能見度更低(能見度10米-20米),覆蓋面積往往在1km-5km左右,且具有一定的流動性,這也導致了其難以準確預測,而當團霧與高速公路相遇時,都會發生上述重大交通事故,它也被人們稱為“流動殺手”。從2012年至今,由團霧造成的重大交通事故超過10起,每起事故都會造成人員傷亡,這讓我不禁想起了一部電影《迷霧》。
團霧如此厲害,我們日常行車時該如何避免呢?其實細細觀察由團霧引起的事故不難發現,事故發生時間多數都在晝夜溫差大的清晨,當然這與團霧形成的環境因素密不可分。作為駕駛員,我們應該優先查看目的地周邊道路的天氣情況,一般在有大霧預警的情況下,在一些特定地區都會存在出現團霧的可能,其次盡量避免清晨進入高速,雖然長假都會趕早不趕晚,但為了安全堵會就堵會吧。由于團霧的流動性、局部性使然,也許你會行駛一段時間后才會遇到團霧,此時一定要在相對安全的情況下(留意后車)放慢車速,開啟警示燈到就近服務區?。
天冷小心地滑
進入12月以來,我國普遍降溫。原本是對城市環境有益的道路灑水,竟釀成30余輛車連環相撞的交通事故。12月2日7點20分許,西安西二環開遠門橋發生多車追尾事故,由于清晨氣溫過低,路面灑水后結冰,導致車輛制動力下降乃至失控,造成多車追尾。
雖然這起事故最終是因灑水造成,但結合現在的天氣還是非常有代表性的。首先,環境溫度降低,對輪胎的影響很大,低溫會使輪胎橡膠變硬,接地面積減少,致使抓地力降低。當然這是針對冷車而言。
除了輪胎的因素,由于天氣溫度較低,清晨的郊區路面或是周圍有河流的道路,路面上往往會出現一層“霜”,乃至部分地區降雪/降雨后地面結成的暗冰,此時車輛極易發生側滑或失控。降低車速、緩踩剎車、雙手扶住方向盤可降低事故發生的幾率。
路遇特殊地點需留心
2017年8月23日夜間,西漢高速陜西段發生一起重大單方交通事故,造成36人死亡、13人受傷。載有49人的大巴在準備穿行隧道時,直勾勾地撞上了隧道入口處右側的墻壁。不考慮的駕駛員的因素,單單是道路與隧道的設計讓多數人產生質疑。恰逢事故發生在午夜,在視線并不清晰的情況下,此類設計極易造成碰撞事故。
無獨有偶,在高速路上,總有些特定的地點就像是被詛咒了一樣,頻繁發生事故。最常見的就是高速路或城市道路上出現的導流線。原本設立導流線的作用是提前讓車輛變線、分流。但現在多數車輛都會將導流線當作緩沖區或臨時?繀^,而此時后車都會受到駛入導流線車輛的影響,降低車速,此時極易發生多車追尾事故。
避免由道路設計造成的交通事故只能依靠駕駛員。在行駛于陌生路段時盡量放慢車速,給自己預留出足夠的判斷時間。而當我們路遇導流線、服務區時更要多留意,路況變化往往在此發生。
停車注意環境
5月1日午間12時22分,北京市朝陽區蟹島度假村停車場內發生火災,最終致使80余輛車燒毀。雖然官方并未正式公布火災原因,但據相關媒體報道,或因楊絮被引燃致車輛燃燒,最終出現火燒連營的場面。而據居住在附近的居民透露,度假村內當日在承辦婚禮,有人燃放煙花爆竹。但楊絮被引燃是否由爆竹引起還有待考證。
雖然這是發生在夏季的一起事故,但卻非常有代表性——如何選擇停車位置。亂停車可能會使愛車遭遇不測,可在正經車位?繒r也要注意周圍環境。聯想到即將到來的春節,你的愛車準備好被爆竹洗禮了嗎?
追風少年——電動車
7月15日,海口一段電瓶車駕駛人當街“尬舞”的視頻傳遍網絡。在配上不同風格的BGM后,完全被當做了搞笑視頻傳播。嚴格意義來說這并不是一起交通事故,只是交警對超規電動車的正常執法。不過,借著“尬舞”的名頭,我們來聊聊機動車與電動車的恩怨。
不知從何時開始,路上橫沖直闖的電動車逐漸多了起來。對機動車或是行人來說,電動車就像是二戰時的神風特攻隊,撞了人賠不起;撞了車倒地不起。由于法規層面的約束,多數駕駛員或是行人與電動車發生事故,只能自認倒霉。事實上,對于電動車的標準國家有著明確要求——40公斤以上400公斤以下、時速20公里/時以上50公里/時以下由電驅動的兩輪或三輪車稱為輕便電動摩托車或電動摩托車,并且劃入機動車范疇。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路上的追風少年們,他們的車速到底有沒有超過20km/h呢?
以我當年“追風”的經驗為例,一輛正規電動車廠商生產的雙電瓶電動車,其在“D擋”模式下很輕松就能飆到30km/h以上,而如果是“S擋”的情況下,妥妥的40km/h沒問題,電機厲害點的,滿電情況下可以上60km/h。當然也確實有20km/h的情況,但那多數是電瓶快沒電了。而與該品牌同類型的電動車在馬路上占有很大比重。但當機動車與他們發生交通事故后,往往都會私了。因為對于電動車是否超標需要一套完整的檢驗標準,之后才能判斷事故的類型,再然后才是定責賠償。然后當這一套流程走下來后,血的經驗告訴我們——耗不起!
此外,由于電動車駕駛員的門檻極低——有錢即可。沒有違法成本、沒有交規意識、沒有法律約束,這才導致了電動車頻繁與其它交通參與者發生事故。雖然?诘摹稗挝琛币曨l成為笑談,但職能部門已經著手于電動車亂象的整治,而不久之前,某地發生一起機動車與電動車碰撞的事故,也以電動車承擔全部責任告終,種種跡象表明,城市道路交通正在往良性的方向發展。
現實版GTA
年中的一則視頻引爆網絡,高速別車、提著棍棒拉車門原本是游戲中的情節卻發生在深圳北環大道上。大致事件是,一輛本田XR-V多次別停豐田轎車,并且在別停豐田轎車后,有三名男子提著棍棒敲打車輛。而豐田車主在經歷多次別車后,最終得以逃脫并報警處理。事后深圳警方也給出調查結果。原來,二者都與一家融資公司有關,本田車上人員為公司派出的討債人員,而豐田車則與該公司存在經濟糾紛。最終,警方對本田車上人員分布處以行政拘留10日與罰款200元的處罰。
事實上,此類案件并不少見。多見于二手車交易中的抵押車。買車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了車商手上的問題抵押車,事后被信貸公司追繳,而信貸公司常常會以各種方式將車追回,而購車者往往都會無處申訴。當然,拋開追債的問題不談,如果我們真的路遇搶劫應該怎么做呢?
首先就要像視頻中的夫妻一樣,在被人逼停后,一定要切記緊鎖門窗,如果是帶有防夾功能的車型則要特別注意,你的愛車很容易就會“投誠”。視頻中我們聽到車外有人說了一句“輪胎沒氣”。為了騙駕駛員下車,攔車人員會編造很多迷惑性理由,我們要做的就是不予理睬。當然,如果對方開始打砸車輛,我們則可像視頻中駕駛員一樣伺機逃離或直接報警處理。
寫在最后:
做到行車安全真得很不容易,你要時刻關注天氣、躲避事故高發地段同時還要注意追風少年,稍有不慎還會上演現實版GTA。雖然自你從駕校畢業的那一刻起,你已經成為一名合格的駕駛員。但當你上路后你會發現,實際道路要復雜的多。而從正式上路這天起,你的駕駛之路也正式揭開新的章回。遠離交通事故是每一位駕駛員的愿景,但要做到這一點,卻需要每一位交通參與者遵紀守法。(文/圖 汽車之家 李響 文中視頻及圖片來源于網絡)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