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用車寶典] 這是一個關于夢想、任性和個性的故事。每個人都會有夢想,或大,或小,尤其對于我這樣一個天蝎男而言,就更是如此了。而伴隨著我一路成長的夢想,則更多的是對遠方和自由的向往。就在去年,我30歲了,為了給自己一個交待,我貸款買了一臺鈴木吉姆尼,按照同事的話說,我就是瘋了、腦子熱、有毛病,太任性……
愛說啥說啥吧,因為這臺吉姆尼,我才真正開啟了自己圓夢的過程,也正是因為它,讓我有機會深入體驗到越野的樂趣,也正是在這期間,同事們對我的看法也在慢慢發生著改變,似乎曾經的任性選擇,如今反倒變成了我的個人標簽,而我想和你們分享的,也絕不僅是越野那點事兒……
● 這是一檔以自駕游、越野為框架的實用類用車節目
“先說說,為什么我給這個系列起了這個:《下道點》的名字。玩越野的人都知道,下道點的意思就是公路和越野路段的分界點,比如路邊的小道、比如進入山區的入口、比如河堤、密林的豁口,下道,也寓意著你就開下了正常的車道……開始越野!”
“而我則認為,《下道點》不僅僅是公路和野路的分界點,也是象征著一種生活態度的分界點,從忙碌的生活中脫離出來,開下鋪裝路面,脫掉西服、摘掉領帶,去貼近自然找尋自然,詩和遠方從來都不僅僅在書上,而在我們腳下,只看你愿不愿意走下來!
● 讓任性為個性買單
一年前,記得那時同事水哥總和我叨叨:“吉姆尼?那玩意你看有人買嗎?你就不能買點大眾的東西么?”
有人把車當代步工具,主要用來代步、家用,也有像我這樣的,把車當玩具、當伙伴用的,之前曾經有人說過,“能把車當玩具的人,非富即貴,而且玩的車一般都不便宜……”額,其實也不全對吧?雖說是日系粉,但在“硬指標下”,所謂的硬指標無非就是:20萬以內,硬派,非承載,四驅?蛇x的范圍并不大。何況,我還只能選擇貸款……
在我之前的阿根廷之旅中,我就曾經說過對越野車的看法,購買越野車不僅是一種玩車的途徑,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向往自由的心態。我不在乎它能帶我跑多快,我更在乎它能帶我走多遠,而越野車,則恰恰可以滿足我,城市的靈動,郊外的狂野。何樂不為呢?
而說到越野車,其實可以參考的評測類內容和那些大眾車型相比確實很少,好在我們編輯部在前些年做了一些關于越野車的實測,而其中讓我們最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次中國品牌挑戰老掌溝了,平均10多萬的車型,尺寸都不小,又有強悍的越野性能……
主要還是符合我當時的經濟情況……手上只有區區幾萬塊錢,俗話說,沒錢才會讓人理智,這話,顯然是經過科學論證的,我的選車之路,也就此開始了。
最開始受改裝團隊王濤的“慫恿”,曾幾何時著迷于國產的帕杰羅·勁暢,近乎“完成品”的它,該有的都有了,是一臺拿來就可以直接去翻山越嶺的牛X越野車,后橋鎖、超選四驅、非承載、以及那臺可靠性十足的3.0L大排量發動機,恩~然而五行缺錢,最后不得已pass了。
要不然再看看鈴木?抱著這樣的心態,我慢慢開始注意到吉姆尼,后來經過了解才發現,原來它早就遍布全世界的各個角落了,除了少數幾個國家沒有,幾乎很多國家都有它的身影,而在國內,它則一直被人稱為“窮人的G級!
● 很多人不停的問我:“這個1.3L能干啥?”(在結尾解答一些“老生常談”的問題)
關于車輛的改裝、使用和一些相關的知識,我會在后面的更新中排期分享,借此開篇,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觀點:這臺1.3L,沒有鎖,沒有限滑,又窄、又短、剎車軟、內飾破、動力差的硬派越野車,究竟能讓你干什么?這也是很多網友問我最多的問題,借此回答一下哈~
★ 身輕+短軸便是王道
● 我的分享之路才剛剛開始……
隨著近年來自駕游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目光投向自駕出行和越野體驗這塊,不僅是因為它的門檻低,花銷少,更多的是人們對于用車需求的悄然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在選購第一輛車的時候,不再希望它只是代步工具、奶爸車那么簡單,還希望它可以帶給自己,帶給家人更加繽紛多彩的生活方式,這也是我最早想做這檔節目的啟發。
然而,自駕游≠越野,雖然兩者有重疊之處,但在很多方面還是有著截然不同的地方的,就拿最簡單的拖車來講,鋪裝路上拖車和泥地、沙地上都不一樣,陷車的情況不同,又不一樣,我發現,很多新手朋友們在積極投入到自駕越野的路上,似乎忽略了很多“軟技能”,正是因為如此,我的分享之路也因此開始了……(文/圖/攝 汽車之家 任博)
首次正式內容更新:暫定5月第四周。計劃內容:“自駕游和越野,哪里不同了?”&“護板,輪胎、接近角、初涉越野的幾道菜”
[汽車之家 用車寶典] 你問我自駕游和越野有什么不同?恩~這個問題說難不難,說簡單,又沒那么簡單,兩者絕不僅是鋪裝路和非鋪裝路那么簡單,車輛性能、救援裝備、駕駛技術,硬件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除此之外,心態和膽量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對于很多初涉越野駕駛的朋友來講,除了要搞清楚以上問題外,究竟如何升級我們的愛車,找到適合自己的改裝/升級方案,往往是大家最為糾結和苦惱的,為什么要裝護板?我的SUV還用裝嗎?輪胎也要升級?HT輪胎和AT輪胎我該怎么選?我聽說,“換個短杠還能沖上天呢……”
自駕游≠越野:“千萬別以為越野只是到破路上開車”
對于很多人來講,能開著自己的愛車、載著自己的親人一起駛向遠方,這是一個特別愜意又幸福的事兒,每逢節假日,都會有成千上萬的自駕大軍奔赴全國的各種景區景點。隨著當今用車需求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想去嘗試越野駕駛,嘗試走進深山、探索人煙稀少的境地。
有些朋友和我說:“我覺得越野其實就是自駕游的升級版,換一輛帶四驅的車,開慢點,有個老司機帶,基本也就這樣了,其實就是在爛路上開車。”“兄弟,我想告訴你,越野真不是你想的那么簡單!”
除了車輛上和一般的城市車型有所差異外,越野駕駛時所需的裝備也是很有講究的,而作為一個越野人,你還得具備果斷的性格和一定的膽量,別說在上坡上您害怕了,那可就“壞菜”了!有時毀了你的不是車子不行,而是你的猶豫不決所致。
下面我就先從自駕游和越野的幾點差異和不同跟大家聊起!~
車輛的不同:沒有四驅的尷尬
先從車輛說起吧,這也是行走江湖時唯一的伙伴,它要半截撂挑子,你可一點脾氣都沒有!有人說兩驅的SUV也能去參與輕度的爛路穿越。我不否認,只要駕駛技術嫻熟,操作得當,兩驅的SUV確實可以勝任相當一部分輕度的穿越路段,只要道路平坦,沒有過分的坡度或出現交叉軸似的大坑,基本也不會慘到哪去,全身而退問題不大。但,僅限輕度穿越而已。
對于常見的城市SUV車型來講,它的四驅系統主要是為了提高公路操控性,彎道及冰雪路面的可控性為主,和需要高限滑力度、高鎖止力度的越野駕駛并不是一個路子。越野駕駛主要需要的是強力的限滑和鎖止,而一般SUV車型的四驅系統則更多的是幫你過彎、防止冰雪路面打滑等等。這點大家還是要有個概念的,不能說都是四驅車,就都一樣了。普遍定位城市的SUV車型,它的四驅系統就是為了公路而生的,走走爛路爬爬坡沒事,再爛就別挑戰了,不僅四驅有差異,底盤也不一樣。真上去了,底盤磕得到處漏油,這結果你肯定不想看到吧?
講真,在當今的SUV大潮中,除了偏城市的SUV車型外,確實有一批四驅性能很不錯的SUV車型,咱們暫且叫它具備一定硬派風格的SUV,相較于普通城市SUV而言,它們具備了更強的限滑能力,甚至有些車型還依靠多片離合器結構實現了中央差速器鎖止功能,在遇到一些輕度和中度越野路況時,確實可以有效提升車輛的牽引性能,避免打滑的出現和被交叉軸、大坑等擔住的幾率。但因多為電子系統輔助,所以它們的這些功能雖然比城市型SUV強,但卻又不如越野車那般持久,應急脫困沒問題,但你要“一直這么脫困”下去,就有可能會出問題了……
真正硬派的越野車,比如帕杰羅、撼路者、普拉多、蘭德酷路澤系列、牧馬人、北京40、北京80、吉姆尼、大G等等這些硬派越野車,都是具備非常強悍的限滑能力和機械鎖止功能的高配四驅車型,它們也許在公路上表現一般,但只要進入了惡劣路段,它們強大的限滑能力可以立刻制止打滑的車輛,而鎖止機構則可以讓它們即使在車輪離地的情況下,也一樣順利的通過交叉軸或炮彈坑地形,并且可以持續這種狀態很長時間。這也是城市SUV和一些硬派SUV所不具備的。
總之,如果你喜歡以公路為主,爛路為輔的輕松自駕之旅,那么城市SUV基本是可以應付的,如果你技術好,小心通過一些offroad路段也不是不可能。但如果你想和我一樣,專去那些無人之地,荒野之處的話,一臺擁有可靠的四驅系統的硬派SUV或者越野車是必不可少的!叭绻麅沈尪寄茏弑樘煜铝耍菉W迪就沒必要用一只壁虎作為四驅標識了,是不是?”
裝備的不同:救援&脫困
每次你帶著家人自駕出行,車上都有什么?爐子?烤串?濕紙巾?兒童座椅?還是各種“吃貨必備”?反正我身邊的小伙伴們基本都是圍繞著“野炊用品”來備貨的。
然而,如果你有機會和一群越野玩家們一起涉足荒野,你就會發現,他們的車上幾乎就是一個“五金店&武器庫”,除了必備的水以外,鏟子、繩子、鉤子、千斤頂、氣泵,各種工具箱,各種你都沒見過的大鐵器,保準讓你頓時懵逼。
小結一下,自駕游出去,我們準備的東西多是為了生活必需和享受美景所準備的,目的其實更多的是“錦上添花,享受生活”。而一旦到了越野環境,你所要準備的,必須是那些能讓你“從這里安全、順利走出去的東西”。即使在越野時淪陷,也能順利脫困。這就是差異!
心態的差異:技術和膽量
本來我想把這段分享放在最上面的,但后來左思右想,還是放這里合適,從硬件到軟件來聊越野,會更容易理解。
有了靠譜的四驅車,充足的準備和救援工具,你就真可以撒歡去野了?真心不是!為什么每年在沙漠有那么多翻車死人的案例?而且翻車最多的往往還都是特別牛的越野車,大新車就栽了,你不覺得奇怪?總是有很多裝備充足、車輛牛逼的新手在越野時翻下山溝……
經驗、膽識,缺一不可!雖然我也是一個剛入越野圈一年不到的新兵,但我也是看到了很多發生在身邊的案例,因為一時膽怯,差點滑下山坡,因為一時沖動,差點翻下溝里,這種畫面在我剛開始接觸越野時屢見不鮮。
對于沒有經驗的朋友,我建議可以多看一看有經驗的人是如何通過越野路段的,他是怎么控制車速的,他是怎么選擇路線的,車輛打滑的時候,他如何進行的操作,這些細節如果你去用心觀察,其實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壓驚作用”,起碼心里有譜了。
對于喜歡玩沙漠的朋友更是如此,上車之前,仔細的了解地貌,一旦開拔,眼睛時刻關注地面的情況,該打方向就打方向,該給油的時候不要收油!不該踩剎車的時候也不要自作主張,多看別人怎么做,該自己的時候,別老想著“我覺得……”“我害怕……”果斷的操作有時候就像蹦極一樣,有驚無險,但你如果一猶豫,可能就真是“有驚又險”了。
多說一嘴,給那些性格特別的猶豫,瞻前顧后、做事不果斷的朋友們,如果你想參與到越野駕駛中,建議你先坐老司機的副駕一段時間,跟著出去幾趟感受感受,找找感覺,做到心中有底了再自己駕駛嘗試,不要一上來就自己開車,你的性格真的可能會給你帶來危險!。∵@不是歧視,是提醒!~
最后的最后:你需要一個靠譜的隊友!
我一直都不提倡單車出去越野,不是不相信技術,越野駕駛和自駕游不同,不會說在公路上好好開著就什么事都沒有,每一步都有可能出現意外,話有點邪乎,但卻真是這么個理兒。
一個經驗充足的隊友,可以給予你足夠靠譜的建議和判斷,在很多越野路段,往往一個人是很難判斷路況的,如果有個人在前面幫你指揮,時刻提醒你的失誤和可能發生的危險,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危險了?答案是肯定的。
我自己曾經就有過這樣的經歷,在通過一段交叉軸路況時,旁邊的人七嘴八舌,有人說往右往右!還有人說往左往左!結果,陷在那不說,還折騰了老半天。
一個靠譜的隊友,給你的不僅是行車的建議,減少損失。更重要的是人家的經歷和經驗的分享,靠譜的隊友總是希望你不要去走他走過的彎路,希望你可以規避很多沒必要的花費、可以在盡量小的成本中成長起來。
越野,從來都不是說走就走的旅行!
一口氣說這么多,我都嫌自己話癆。白領,屬于寫字樓,地鐵和大眾點評。玩家,屬于庫布齊,阿拉善和呼倫貝爾。浪子,屬于大地。越玩越野是一種精神。
番外:小伙伴們是怎么看待這事兒的?
很多人都夢想著自己有一次屬于自己的遠行,我也是。但在遠行之前,我們還是有必要做好必備的功課,什么樣的車輛適合越野?它的四驅夠不夠可靠?有沒有限滑?有沒有差速器鎖?能不能應付你要去的地方?這些問題是需要動腦子的。千萬不能像網上流行的“窮游”那般,拿起包就走,那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行為!
越野有風險,參與需謹慎!沒有慫車,只有慫人,膽子不夠先圍觀,充足的功課和準備可以讓你玩得更盡興,更安全,越野,從來都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途。(文/圖 汽車之家 任博)
[汽車之家 用車寶典] 在上一期分享中,我和大家聊了聊自駕游和越野的不同,以及一些特殊性,包括車輛、裝備和心態,甚至是你的隊友,這些細節都會影響你越野駕駛時的表現,而在這期中,咱們緊接上次的話題,來聊聊對于初涉越野的那些朋友們來講,哪些東西是必須要進行升級的,有了這些升級,會讓你的越野之路走得“更平順”一些……
初涉越野的“三道前菜”
好吧,上半部分內容我又慷慨激昂了一番,不為別的,只是希望讓很多想去體驗越野、體驗一般自駕游之外更多嘗試的朋友們能在出發前先“冷卻”一下自己,別盲目受傷。越野這事兒,真不是你看到的那么簡單。盲目參與,只有可能付出“讓自己倍感意外”的代價。
說完了越野和自駕游的不同以及越野的幾個特點,下面我再和大家分享一下作為一個初級越野者來講,三處我認為最重要的基礎入門升級項目。說它重要,不僅是因為它們都是很基礎很重要的升級,而且覆蓋面和適用面也很廣,不僅限于越野車,SUV也是同樣適用的,簡單說,只要你想參與到越野中來,這幾項升級你就必須要有。除非你說我就是越野大神,那另說了……
輪胎升級:穿著皮鞋去爬山?
很多人談到越野升級,都喜歡聊升高、加鎖等等,要不然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玩越野的,其實不然,玩越野,輪胎才是第一步要考慮的升級項目,因為沒有人會穿著皮鞋去爬山……
為什么要升級輪胎?其實之前有太多的節目都聊過這個話題了,如果你是以城市間自駕為主的話,其實原廠胎就足夠用,舒適,安靜,而且省油,但越野,則完全不是一碼事了。
先來說說原廠輪胎為什么不適合越野,對于大部分車型來講,原配的HT胎(公路胎)是個很穩妥的選擇,較密的花紋設計,配合排水溝槽的設計,胎面和胎側又都比較柔軟單薄,在城市使用時舒舒服服,又不吵又不費油,但也就是因為“柔軟的設定”,在越野時會成為你的噩夢。
因為花紋較密,所以它的靜音性能和公路性能都會不錯,但也正是因為這點,一旦遭遇碎石路段或者山地的泥土路段,這些細細的花紋是無法快速的將異物、泥土或碎石排出的。這也是為什么很多SUV車型一走進碎石路段,稍微有個斜坡就容易輪胎打滑走不動,這就是因為它的“撓地性能”不靈造成的,花紋太多,胎塊又密,沒辦法“撓走”碎石和泥土,也就失去了牽引力。
再來說說胎側,在越野駕駛中,最容易扎胎的部位其實不是胎面,而是胎側,因為在遭遇碎石的時候,輪胎多少都會一些空轉或者打滑,而HT胎因為初始設定就是公路駕駛,為了獲得更好的舒適性,它的胎側一般都會比較軟。所以胎側就很容易被尖石劃破,我總建議那些用HT胎去穿越的朋友們,一定遠離碎石、盡量不要讓輪子撓起來。HT胎就怕撓,一撓,側面就容易被刮破,再加上原本就不具備什么爛路牽引能力的胎面花紋設計,HT胎在碎石和泥地中就更沒什么優勢了。
于是乎,AT胎(全地形胎)出現了,更大的胎塊、更稀疏的花紋設計,保留些許排水溝槽設計,公路、越野兩相宜,優化過的花紋設計可以讓輪胎快速的將碎石和異物甩出去,配合更大的胎塊,換來了更強悍的爛路牽引能力。而對于部分高端AT胎來講,它們還加入了胎側的花紋設計,除了讓胎側具備更強悍的保護能力外,也賦予了它更多額外的抓地性能,在走一些碎石攀爬時,通過放氣,可以讓輪胎的接地面積更大,從而讓胎側的胎塊設計變成了額外的爪子,讓輪胎即使通過側面,也可以“扒”著石頭前行。
最后,如果你喜歡深度越野、沒事就去挑戰泥地或者極限攀爬的話,MT胎(泥漿胎)則是你的歸宿。夸張的花紋設計幾乎拋棄了傳統輪胎的排水設計,結合寬大的胎塊,換來了超強的爛路牽引能力,就算你的輪胎不幸“卡住”一塊板磚,它也能粗暴的將它甩飛出去……
當然,這種輪胎的不足也很明顯,因為一切都考慮了極限的抓地力和牽引能力,胎塊間隙又太大,鋪裝路噪音會大很多,而且因為沒了排水溝槽的設計,鋪裝路的剎車性能也會相對差很多,在城市里開還是不要太猛,否則真有可能踩不住。
加裝護板:“小心墩到蛋”
有了一雙適合你的鞋,其實已經算是成功了一大半,但在越野領域,護板的應用還是存在不小的爭議的,有人覺得有用,可以保護關鍵部件被磕碰,有人覺得沒用,認為技術好就可以規避這些麻煩,護板到底有沒有用,護板到底護的是誰?咱們借此也一塊探討一下。
咱們得先整明白一個事兒,為什么要加護板,很多朋友都有經歷,在買新車的時候,有些車型原廠就帶護板,但大部分都是塑料材質的,這些護板算不算數?能不能起到作用?能!
其次咱們再來聊聊,護板到底護的是什么?這里要分開說,咱們以四驅SUV車型和吉姆尼分別舉例來聊。兩者也代表了截然不同的底盤結構和懸架形式。比較容易理解其中差異。
可以看得出,對于SUV車型和大部分硬派SUV來講,獨立懸架的底盤結構注定了發動機的位置會很低,油底殼位置更低,差速器什么的也都在最下面。這么說吧,對于SUV來講,它重要的部件都是“直接面對著地面”的。要開出來越野自駕的話,其實托底和磕碰的幾率是會更高的,而且磕碰的都是最為關鍵的位置,稍微碰個大石頭,可能油底殼就漏了,稍微一個不小心,脆弱的鋁制后橋差速器可能就廢了。
再反觀非獨立懸架的越野車,比如吉姆尼、牧馬人、大G這類,基本都是整體橋結構,最貼近地面的不是發動機和油底殼以及差速器,而是前后橋,真要磕碰了,也是橋殼先磕碰,上面說的那些核心的,脆弱的部件其實倒不容易被磕壞撞壞。
總的來說呢,其實我覺得對于越野駕駛來講,SUV和硬派SUV車型其實比越野車更需要護板的保護,因為他們的關鍵部分位置太低,一旦磕碰,風險太大,而且因為懸架的特點,落差都不會很大,比較容易托底。像是對于SUV來講,水箱、油底殼、差速器都是要重點保護起來的。
反觀越野車,我倒覺得其實除了分動箱最為需要保護一下外,其它的部位其實還算好,畢竟在真實越野環境中,最多發生磕碰的一般都是前橋差速器殼和四輪的支臂。(也叫關刀、牛腿)像是水箱、變速箱、什么的,都在前后橋的上面,就算磕也磕不到它們。對于硬派越野車來講,只要四驅還在,其它位置一般不會輕松磕壞,分動箱一出問題,基本這車能勉強開出來就不錯了,所以對于硬派越野車來講,其實護板只要保護住關鍵的位置就可以了。
前杠升級:“上不上得去的問題”(接近角)
聊到最后,咱們再說說前杠這個事兒,其實就是聊短杠/競技杠的升級,因為我覺得相比上面的輪胎、護板來講,前杠的升級權重是最低的,所以放在最后簡單聊聊分享一下想法,基本上也都是基于我自己在越野中的親身經歷得出的。僅供參考~
分享給初涉越野的朋友們幾句話:
別看不起基礎的升級裝備,再好的技術,也有馬失前蹄,但相對于不可控的技術而言,有時候,可靠的裝備反而更能助你一臂之力,你再技術好,能抵擋巨石對底盤的沖擊嗎?能用手掌去撓地上的大泥巴么?你說你技術好,你能保證車子在泥地、冰面下坡時就不會失速撞上原廠前杠么?不敢保證吧?這些“有助你順利通過”的升級,還是很有必要的。
熟練的技術、不斷積累的經驗,再加上可靠的裝備,這才是一個“最靠譜的方案”,希望那些對于越野抱有憧憬的朋友們可以因此而理解到越野裝備的重要性,而在之后的更新中,我還會單獨和大家分享一些“高級別脫困裝備”的使用,比如絞盤的使用、比如拖車的技巧,不同地面情況,拖車和使用絞盤都是不同的。朋友們,咱們下期見。ㄎ/圖 汽車之家 任博)
[汽車之家 用車寶典] 有人說,差速鎖對于越野車的意義就像是“解除封印”。沒有它,你就像沒有吸盤的壁虎,在越野路上總是很蹩腳,老差那么一點,有些挑戰,終究不是你能觸及的。而有了它,就像壁虎長出了自己的吸盤一般,從此擁有在墻壁上“漫步”的能力。
(文中所指差速鎖:機械牙嵌差速器鎖,目前只有牙嵌式差速鎖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差速器鎖,而多片離合器式及托森式限滑差速鎖,本身依舊算是限滑差速器的范疇,只不過會具備一定的鎖止效果,但其實并不能嚴謹的稱之為鎖。故不再本篇討論)
簡述:什么是差速器鎖?為什么越野需要鎖住它?
無論是前驅、后驅還是四驅,民用車領域的這些車型都有差速器,差速器存在于前后軸(前后橋)中,當你的車輛轉彎時,因為差速器的原因,左右輪會變得轉速不一,從而讓你順利的轉彎。
對于吉姆尼這種排量很小,但軸距很短,重量又超輕的越野車來講,在面臨比較大的交叉軸和大坡時,無法像大排量越野車那樣去依靠動力沖坡或者借勢通過一些高難度路況,又沒有電子限滑,而此時差速鎖的出現,則可以很大程度彌補這個弱勢。
差速鎖解決的核心問題很簡單:附著力。高強度越野最怕的就是懸空打滑,而解決辦法有兩種:升高懸架,換大胎,利用大行程和大胎來增加附著力,避免打滑懸空,但極限條件還是不可避免。另一種,就是加鎖了,這個方法相比之前那個,更加簡單粗暴。只要有輪著地,就可以利用鎖死的半軸繼續推動車身向前。而此時,打滑和懸空顯然不重要了。除非你被擔在大石頭上,否則基本也算是一種“無敵”了。
差速器鎖演示:
更多精彩視頻,盡在汽車之家視頻平臺
更多精彩視頻,盡在汽車之家視頻平臺
就為了不打滑?:不僅是提高通過性那么簡單,還為了更安全!
然而我對于差速器鎖的理解卻不僅于此,差速鎖的加入,不僅讓通過炮彈坑、交叉軸變得更愜意,其實這個過程本身,就已經因為差速鎖的加入,變得更加安全和穩定了。試想一下,在很多山地越野中,不少路況都存在交叉軸和炮彈坑,要是平地的還好,如果是斜坡呢?
每每你看在好漢坡上刨坑,停止前行的車輛,多數都是沒有差速鎖的車型,比如普拉多TX、牧馬人的Sahara、等等,電子限滑的力度在這種高強度的攀爬上顯得力不從心。只要速度一掉,或者路面碎石過于細碎,就很容易刨坑,再次起步就成了一個很具風險的操作了。
還是那句話,有了差速鎖,不能說完全,但基本上已經幫你緩沖掉了很多的風險和門檻,一般的交叉軸或者大坑,你只需要緊握方向盤,控制好車速,都可以比較輕松的通過了。而在一些比較少見的高難度挑戰時,比如側破,大坡等,則還是要靠你自己的技術+膽量才行。靠譜的硬件輔助+充分積累的駕駛經驗,這才是正道。
解惑:很多人說:“沒鎖我一樣過啊!”這件事我怎么看?
每次聊到關于鎖的話題,總有朋友喜歡“抬杠”,“我沒鎖也上去了啊,我沒鎖也過去了,技術好就不用鎖!边@話其實一點沒毛病,對于很多越野老手來講,豐富的駕駛經驗和選路技巧,確實可以讓他們在沒鎖的情況下通過險境。BUT!這本身就是存在風險的,且因為駕駛技術的門檻,也并非人人都可以這么做。別人過去了,也許你就折在坡上了……所以說,這事兒,得因人而異,對于多數人來講,差速鎖的加入,其實就等于為他們加上了一個保險。
說了大家肯定都知道的案例,你們就懂了:當初哈弗H9上市后,有媒體在測試H9的時候,在一個山區的斜坡上,車輛發生了打滑,雖然H9有電子限滑,但因為電子限滑是被動開啟的,先打滑,后限滑,加之H9的自重又大,所以即使有限滑啟動,車輛依舊沒能筆直前行,反而出現了危險的側滑,導致車輛被困。如果當時有了機械差速鎖的話,我想很可能不會是這樣。
除了經驗,有鎖和沒鎖,在通過方式和對車輛的影響上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就是在大坡上的交叉軸和大坑,有很多老司機喜歡帶著速度沖坡,這本身沒毛病。對于沒鎖,有電子限滑,或者什么都沒有的車輛來講,帶著速度沖,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交叉軸的形成,而且即使短時懸空了,也有幾率因為帶速度的原因而沖過去,不太容易被完全擔住。
但這本身卻是很容易對車輛造成傷害的,主要是減震器的沖擊,減振器塔頂的沖擊,因為有速度,往往在沖坡的時候,車子幾乎都是跳著上去的,劇烈的顛簸很容易損傷減振器。而且因為車輛的彈跳,還容易使行駛軌跡發生變化,很多車輛在沖坡的過程中歪在坡上,甚至翻車,都和這個有關系。當然,這其中也有不少翻覆案例是因為在打滑發生后,人為操作失誤造成的。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講,相比電子限滑,差速鎖的加入,大大的降低了你通過交叉軸、炮彈坑以及大坡時的通過難度和操作難度,對車對人都是如此。只需要平緩的保持油門,即可輕松通過這些路況。至于它的作用:我覺得應該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以安全的方式享受越野樂趣。沒了安全,談什么都缺乏參考性的。所以,不要隨便就說什么鎖沒用,這本身就是很大的誤導!
謬論?:越野車需要鎖,SUV不需要么?
不是說SUV(指城市SUV車型)就不需要差速鎖,而是基于車輛的定位和用途,城市SUV幾乎很少涉獵那些極限的路況,而且受限于SUV的車輛結構,懸架行程,等等一系列原因,它都不能保證完全的發揮出差速鎖的作用,所以不能說SUV不需要,這是基于定位和用途來聊的。
對于SUV來講,具備一個不錯的電子限滑系統,已經可以讓他們應付大多數的爛路和偶爾的交叉軸路況了,我相信應該沒人天天開著奇駿、RAV4或者森林人去山地里玩交叉軸吧。
推薦:差速鎖,你究竟裝不裝?
如果你是代步為主,偶爾跟隊游:集體穿越,自駕游居多,日用為主。
不用加鎖,一條好輪胎,前杠,護板,足矣。再來一條拖車繩。這是我對這些車主的推薦,不是我瞎說,身邊有很多朋友,車子都不賴,但基本上都是以走街為主,偶爾出去一趟,也都是跟著大部隊,主要是以穿越、露營、自駕游為目的,對于這些車主來講,換上四條AT全地形輪胎,前杠強化一下,提高一下接近角,護板裝上,這些改裝顯然要比裝差速鎖來得實際的多。
盲目的加鎖,結果自己幾乎很少出去玩,這才是真的浪費,因為差速鎖不同于限滑差速器,鋪裝路、冰雪、泥地都能用得上,差速鎖只有在以車輪懸空、打滑為主的攀爬越野中才能發揮最大作用,所以這個事兒,我建議大家還是要三思,不要盲目跟風,別人買了,因為玩得足夠多,足夠狠,你也一樣么?
如果你喜歡進階難度、風格激進:輕度、中度穿越,敢于挑戰
對于99%的越野玩家來講,一把后鎖幾乎可以搞定大部分情況了,除非你特別喜歡玩叢林攀爬或者爬石頭,否則其實沒必要配備前差速鎖,不僅操作上更有門檻,使用的幾率也非常小。
這部分車主大概要占到越野車主的大半壁江山了,出游和越野的頻率屬于中等,大概每周都出去,或者幾周出去一次。輕度,中度穿越為主,組團出行居多,偶爾跟著隊友們體驗一下高難度的攀爬。改裝一把后鎖,實用性足夠高,對應一般的交叉軸炮彈坑都是沒問題的。而且不僅是通過性的提升,萬一陷車了,差速鎖也是可以起到一定的脫困作用的。
如果你喜歡高難度的越野風格,經常重度offroad:石頭、野山,大坡。
恭喜你,玩到這個程度,你已經屬于深度重度的狀態了,一般的自駕游或者輕度穿越你根本看不上,就喜歡去哪些“還未開發出來的野地方”,沒路是最好的!喜歡挑戰未知,此時你的越野經驗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無論是心態,膽量,還是駕駛技術都比較過硬,而且還有靠譜的隊友陪著你。此時,你需要一套前后差速鎖!它將是你荊棘道路上最靠譜的兄弟!
對于極限攀爬來講,差速鎖是最靠譜的,沒有唯一的,車輪經常性的離開地面,動不動就翹頭,動不動就翹屁股,此時前后輪都必須擁有充足的牽引力,你才能順利通過。這個時候只有一把后鎖的話,雖然也ok,但有時候會有些吃力,畢竟車身姿態變化的范圍更大了。前后輪都有可能離開地面,每個輪子都不能放過!如果你要的是這樣的越野風格,那就前后鎖一起上吧。
編輯有話說:牙嵌鎖的“利與弊”:利用率的迷思。
“那么貴,一年才用上幾次?”這句話是我在初涉越野圈的時候,大家撕逼最多,爭論最多的話題,也就是伴隨這個話題,很多車友加鎖了,所以我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其中的緣由。
差速鎖不同于一般家用車的電子限滑,它屬于手動開閉的,就像分時四驅系統一樣,很有針對性,本身就是為越野而生,需要不需要,要靠你來判斷,而不是像電子限滑一樣,發生了打滑和空轉,才會被動介入,這從設計初衷上就是不同的。不是誰好誰壞的事兒。(文/圖 汽車之家 任博)
[汽車之家 用車寶典] 隨著越野這個概念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朋友已經對傳統的自駕游失去了興趣,轉而開始關注那些“野地方”,希望自己可以走得更遠一些,看到那些“普通人”看不到的景致、體驗“普通人”感受不到的那一種越野生活。正是隨著這種需求的發酵,很多人開始追求非承載車身、低速四驅這些配置,不管你信不信,在不少人眼中,沒有低四、沒有非承載車身,有時候你真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純粹的硬派”……
當然,并不是說這車沒低四,它就是慫貨,就越不了野,這事兒得分開聊。今天咱們重點聊一件事兒:低速四驅。雖然你整天嚷嚷著要買非承載車身且帶低四的車,但你知道低四究竟是干什么用的么?什么時候開啟?什么路況下使用?什么情況下不能用?如果你還不太清楚,那今天這一課,你得好好看!(本期內容只聊基于分時四驅的低四模式(分動箱),全時四驅不在本篇討論范疇。)
低四是干啥用的?“你肯定騎過山地自行車!”
應變:低四模式應該怎么使用?
說了那么多低四的事兒,那么究竟什么時候開啟它呢?我個人認為,當你的“前進阻力”變大的時候,它就該上場了!角度很大的坡,交叉軸路面、雪地、泥地、沙漠、巖石攀爬,當你遭遇這些情況時,請掛上低四!
低四可以“更省車”
我的車也是四驅,沒低四,我就過不去了么?當然不是,低四的初衷本身也是為了放大扭矩,讓你可以通過“阻力很大”的路段,對于小排量越野車來講,說白了還是通過放大齒比,彌補動力的不足,對于牧馬人這種大排量越野車,低四的意義則是極限路況使用。
如果你本身就是大排量SUV車型或者越野車,那么這個操作邏輯則可以變一變,只要不是特別極限的路況,先嘗試使用4H擋位,如果還是行進困難,再切換至4L擋位也是可以的。當然了,這個取決于個人的判斷,有時候直接掛入4L擋,確實會“省車”一些。
禁忌:什么情況下不要開低四?
切忌不要在高附著力的鋪裝路面開啟四驅模式!不僅轉向會受到影響,半軸也會產生很大的損傷,對于分時四驅的車型來講,因為沒有中央差速器,所以無論是高四還是低四,它大體上都是服務于低附著力路面的(冰雪、泥巴、沙漠、碎石等)。
走上高附著力的路面!就關閉低速四驅模式。怎么講?爬上大坡后,駛出泥濘后,走出沙漠開上鋪裝路,離開冰雪路段駛入未被冰雪覆蓋的柏油路……低四的意義就在于當路況附著力很低,且“前進阻力”很大的情況下助你一臂之力,一旦離開這種情況,我們就不能再使用了。
小福利:冬季巡航,咱可以開4H!
有一點值得一提,對于分時四驅的車型來講,在冬季降雪的路面,為了提升行駛安全,我們其實可以使用4H模式,也就是高四,該模式并不像低四那般大扭矩低時速,該模式和一般2WD模式差不多,只不過就是咬合了前半軸,變成了四驅模式,但并沒有放大扭矩,主要是用來提高附著力,冬季用來在冰雪路況下巡航比較合適。
控制系統:擋桿和電控誰更好?
手動擋和自動擋哪個更好?我想這個問題肯定不容易回答,手動擋有它的易維護,省心可靠的優勢,自動擋有它方便駕駛,更加舒適的特性,很難去界定誰更好對吧?其實四驅的控制系統也會存在這個問題,按照大類分,基本可分為擋桿式的和按鍵的,按鍵里面又會細分為旋鈕的和按鈕的,你能說出誰更好么?
買車抉擇:你需不需要為低四買單?
低速四驅:越野“重度患者”必備
無論是只有1.3L排量的吉姆尼,還是坐擁5.6L排量的途樂、又或者是3.6L的越野標桿牧馬人,它們在低四這件事兒上似乎出奇的一致,都是標配。由此看得出來,低速四驅和排量大小、售價高低并無絕對關系,不是說大排量就用不上,也不是小排量就沒有用,完全是跟著車輛定位走的。
但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低四模式真的用得上么?我個人覺得顯然是用不太上的,隨著SUV熱潮的來臨,很多標榜硬派SUV的車型其實都開始配備很多越野駕駛模式,配合電子限滑,就算沒有低四,這些車輛也已經可以帶你去到大部分“夢想中的遠方”了。
而且如今的電子限滑越做越先進,部分車型的電子限滑在非極限情況下已經不輸差速鎖,配合適當的動力組合,應付大部分路況都是ok的。So~我的看法是,除非你是一個重度越野患者,就喜歡往那種沒信號沒人煙的地方鉆,否則沒有必要刻意去選擇低速四驅的車型,或者說沒有低四這車我就不買了,劃不來,也用不上。(文/圖 汽車之家 任博)
[汽車之家 用車寶典] “好胎能頂半把鎖”!這是我曾對于輪胎升級給出的結論,隨著越野自駕的不斷火熱,輪胎升級也迎來了一股新的高潮,很多人都開始忙著給自己的愛車升級漂亮的輪圈以及性能更好的輪胎。但依舊有很多朋友在這件事兒上糾結不已:我應該升級多大的輪胎?中意的輪圈能不能裝在我的車上?原車是16寸的圈,升17寸怎么搞?原車是18寸,為了換AT胎降到17寸,輪胎又該怎么配?
巧了!前段時間我也對自己的吉姆尼進行了一次輪胎輪圈的升級,在這個過程中可謂沒少折騰,也因此獲得了不少收獲和心得,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聊聊,輪胎輪圈升級中的那些事兒,希望這期內容可以幫到那些對于車輪升級依舊困惑的朋友們!
★ 205 80 R16,輪胎參數你還不懂?一張圖補課
除了上述的常規輪胎命名方式外,還有一種英寸制的輪胎命名方式,主要出現在美國品牌的越野輪胎中,比如30 10.5 R15,即為胎直徑30英寸:762mm,胎寬10.5英寸:約265mm,R15則同是15英寸輪圈的意思。因為這些輪胎基本都是大尺寸的改裝胎,涉及的相應改裝內容較多,故不在本文中討論,只是借著說輪胎數據,和大家簡單科普一下。
★ ET值?J值?孔距?!這都是嘛玩意?基礎常識快速過一遍。
J值:選多寬的輪胎就看它了。
J值:你可以理解它為輪轂的寬度,這個數值是指輪轂兩側凸緣之間的距離。數字部分的單位是英寸,“J”代表輪轂凸緣的形狀和高度C為最低,K為最高,常見的都是J。輪轂寬度直接決定了你可以安裝/升級的輪胎寬度。簡單講,你要想改變輪胎寬度,得和J值“門當戶對”才行。
輪圈J值和輪胎寬度對應表(參考值) | |||
輪圈寬度 (單位:英寸) | 輪胎胎面寬(單位:毫米) | ||
可選胎寬 | 最佳胎寬 | 可選胎寬 | |
5.5J | 175 | 185 | 195 |
6.0J | 185 | 195 | 205 |
6.5J | 195 | 205 | 215 |
7.0J | 205 | 215 | 225 |
7.5J | 215 | 225 | 235 |
8.0J | 225 | 235 | 245 |
8.5J | 235 | 245 | 255 |
9.0J | 245 | 255 | 265 |
9.5J | 265 | 275 | 285 |
10.0J | 295 | 305 | 315 |
10.5J | 305 | 315 | 325 |
差點忘了,J值的選擇不僅僅是對應輪胎寬度這么簡單,它也會間接影響你的視覺效果,一個5.5J的輪圈和一個7J的輪圈同樣都配215寬度的輪胎,視覺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輪胎的胎壁會肥出來一些,而后者,則幾乎是齊平輪圈邊緣,這點大家還是要注意。
關于J值這事兒,舉個例子你就懂了:上圖所展示的是兩個輪圈,右邊的7J輪圈,按照英寸來算,寬度大約是23cm多一點,而它對應的輪胎寬度參考值則是205-225,也就是22.5cm,和23cm的輪圈寬度差異不大,基本吻合。而5.5J的輪圈對應的是183mm左右,它對應的參考值則是175mm-195mm,正好處在適配范圍內。
當然,這主要說得是常規情況。對于那些改大負值輪圈配窄胎的低趴風格,或者是小J值配大寬胎的玩法來講,則屬于有特殊要求或者個性化的改裝,不在本文討論范圍。
ET值:決定風格的致命一擊。
什么是ET值?通俗的講,ET值分正和負,以輪圈中心安裝面為準(ET0),輪輻和輪圈外圈往外走,即為負值,往外10mm,就是ET-10,往外20mm,即為ET-20mm,反之則為正值,ET值的正負與否,直接決定了輪圈在輪拱中的相對位置,是凸出去,還是縮進來;旧狭慨a市售車輛都是正值輪圈,一是法規要求,二來也是考慮到車輪的壓縮拉伸行程,總之這是一個最平衡的選擇。而大家常說的ET值改裝,基本都是指值負值輪圈范疇,也就是將車輪“凸出去”。
先說“決定風格”:很多朋友都喜歡負值輪圈,因為它顏值高,逼格足,可以讓輪圈突破輪眉的束縛,凸出來!不僅會讓車子顯得更威猛,也可以提升公路行駛的穩定性,因為間接的增大了輪距(左右車輪的間距)。
再說“致命一擊”:但是……,幾乎所有的大負值輪圈都會帶來一些小困惑:蹭輪眉!無論是街車改裝還是SUV、越野車,都躲不過這個坎兒。因為除了轎車外(懸架行程很。琒UV和越野車的懸架行程都要相對大不少,使用負值輪圈就意味著要把輪圈的外緣凸出去,凸出去多少才不會在過大坑大檻的時候蹭到輪眉,這是需要動動腦子的,當然,也需要科學的檢驗方法。
孔距:照貓畫虎去買就對了。
除了J值和ET值外,還有一個輪圈上的數據需要大家知曉一下,就是它的孔距,這個更容易理解,幾個孔?五個,把這五個孔練成一個圈,它的直徑是多少?139.7mm,那它的孔距就是5*139.7mm,無論你買什么樣的輪圈,孔距都要照著這個數據買就得了,沒啥可多聊的。
輪胎寬度和輪圈J值是一對親兄弟,誰偏差太多都不好,ET值直接決定了車輪在輪拱中的位置,是靠內側縮進去,還是往外面凸出來。縮進去太多或者凸出來太多,都會影響到正常行駛,尤其是對于SUV或者越野車來講,ET值和懸架行程成了他們必須要考慮的一個搭配問題。
至于孔距么,那是關乎每個輪圈能不能裝到你車上的核心,看好自己的孔距,不要買錯就可以了。好了,普及了基礎常識,接下來我將用自己的親身案例和你分享,如何升級輪胎輪圈才是合理的,千萬不要覺能裝上就是ok的。
★ 輪胎/輪圈升級邏輯:寬度大一級/在輪拱內自由發揮
車輪升級如何檢驗:前輪為先的原則+舉升機抬升測試
說了半天關于升級的思路和檢驗方法,突然想到一個細節,就是我一直在提到的,關于改裝ET值后帶來的會不會蹭的問題,我曾經的經歷很值得和大家分享,主要涉及兩個內容點:1、會蹭到輪眉,就不能用了么?不一定!2、不同的AT胎,為什么他的不蹭,我的蹭。
第一個問題,我的車在剛買不久后就在素車狀態進行了輪胎的升級,從205 70 R15升級到215 75 R15,日常駕駛完全沒影響,主要還是因為輪拱本身也預留了一些空間。但畢竟輪胎寬了一些,加上這款AT胎的胎塊又大,在遭遇大坑或交叉軸,懸架行程壓縮的比較極限的時候,車輪就會蹭到輪眉的卡子,雖不嚴重,但也算是會干涉到。而另外一個車友裝的同規格的AT胎,因為花紋胎塊比我小一些,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
難道這樣就不能使用了么?不一定的,這要根據你的用車需求來定,如果你就是日常行駛+輕度、中度的自駕穿越,其實是可以繼續用下去的,而且和我類似的案例也有不少,很多熱愛遠途自駕的朋友們,他們的用車環境中其實很少碰到什么大的交叉軸或者炮彈坑,也就是說懸架行程基本不會用得那么極限,大不了就繞著走,而對于這種用車風格來講,其實就算極限會蹭一下,也完全不影響你使用,沒必要因此就去考了升高車身或者處理輪眉。(再舉個例子:即使車輪凸出較多,但你幾乎都在公路上開,幾乎不去越野,那也沒什么影響,要切合使用需求聊)
既然說到了我在素車升級輪胎的時候蹭,那就不得不提輪胎之間的差異,很多人都認為,既然都是一個規格的胎,那就應該一樣大,常規講確實應該如此。但其實無論是HT、AT、還是MT,它們之間也是有所差異的,哪怕都是一個規格,也會出現明顯的差異。
同樣都是AT胎,也許你的就更偏重越野一些,故胎塊大,花紋深,而它裝的也是AT胎,可能就是相較于HT胎稍強一點,并不是那么偏越野的設計,兩者在外觀和尺寸上則就可能產生一些差異,這是正常的。所以說,大家在選擇輪胎時,還是要先考慮你的使用需求,再定選什么樣的AT胎或MT胎,并非是說只要叫AT胎,就都一個樣。這是不對的。
增大直徑的后遺癥:偏差的時速,你注意到了么?
這個小細節也是很多新朋友會忽略的,在升級車輪時,無論是胎寬、直徑還是輪圈,只要是增大一個級別,都會對車速有所影響,哪怕只是205胎寬升215胎寬,其余數據都不變,也會帶來2%左右的直徑增幅。具體反應在車速上,就是你的表顯時速比你的真實速度要慢了,畢竟你的輪子直徑一旦發生變化,等于你每轉一圈,都比原來要跑的更遠了。
好在對于大部分常規升級來講,直徑的提升幅度普遍在3%左右是很合理的,這個偏差也容易接受,大概時速上會有3-5km/h左右的差距吧,也不算大,并不會影響到日常行駛。當然了,對于我自己的那臺車輪直徑提升幅度接近10%的吉姆尼來講,我已經不去想這件事兒了,啊哈哈~
★ 附贈輪胎計算器:供大家參考
除了大家在升級過程中必然要做的動平衡外,還要去做四輪定位,而對于吉姆尼這種前后硬橋的車來講,四輪定位則顯得沒大意義了,因為幾個關鍵數據都是不可調的,所以基本是可做可不做。但對于大多數獨立懸架的車型來講,四輪定位還是一定要去做一下的。
『更換完輪圈輪胎后,記得去做四輪定位,怎么做?點這里』
編輯小結:車輪升級其實很簡單
其實無論是輪胎升級還是輪圈升級,它們所遵循的邏輯都是一樣的,首先是輪胎,不要寬出太多,加大一號寬度基本就ok的,太寬了不僅影響油耗,還可能蹭到輪眉,畢竟車輪在越野自駕過程中還要上下活動呢,不是擺在那的模型。
再說直徑,可以適當增大一點點,但我覺得還是要控制直徑的增幅,就像我在上面說的,胎寬、扁平比、輪圈大小,你要從這三個數據中找平衡,無論誰大誰小,最終整體大小不要改變太多即可。至于負值ET么?對于大多數常規升級的朋友們來講,小幅度的增幅還是可以的,前提也是要在你的輪拱空間足夠大的前提下,外凸個5mm或者10mm問題也不大,除此之外,還是要慎重,除非你考慮升高或者處理輪眉,那就另說了,一般用戶不要輕易大幅改動ET值。
到此,本期的分享內容就結束了,通過我自己的升級案例,為大家系統的介紹一下關于輪胎輪圈升級的那些細節和心得,如今越來越多的朋友加入了自駕游大軍的行列,一條考慮的輪胎就顯得十分重要,但是很多人還在為此糾結不已,通過這篇分享,希望可以幫到這些朋友們。(文/圖 汽車之家 任博 攝/ 任博 李響)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