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互聯出行] 又是一年廣州車展,各路“神仙”齊聚羊城,激光雷達、高壓充電、電子電器架構,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而在我國已經得到蓬勃發展的智能座艙似乎顯得有些低調,其實細細逛了一圈后發現,智能座艙的瓶頸似乎出現了一絲松動,即將迎來煉神還虛的境界。
先說說我們的智能座艙到底發展到了什么階段。最初當中國品牌還處于迷茫期,海外品牌(合資與進口)占據中國乘用車銷量的半壁江山,那時我們還稱呼智能座艙為多媒體或車聯網。彼時,車載實時導航還作為選裝配置出現在購車清單,晦澀的語音交互讓人使用過一次后就再難提起性質。
時間轉到2016年,隨著榮威RX5掛著互聯網汽車的名頭問世,背后的斑馬網絡(斑馬智行)正式浮出水面,背靠阿里巴巴這艘巨輪,智能車聯的發展自此走上了快車道。同時也拉開了國內智能車聯領域紛爭的帷幕。
隨著RX5攜斑馬問世,中國智能車聯的發展正式走上了快車道,中國品牌的覺醒似乎獲得了BUFF加成,一款款搭載智能車聯的新車型落地,徹底打了海外品牌一個措手不及。一時間市場在售車型的車載系統呈兩極分化,一方是以中國品牌為首的智能化方陣,它們為用戶帶來了新奇的體驗,另一方則以海外豪華品牌為首,它們以碾壓級的硬件搭配CarPlay來對標中國品牌的智能車聯,而至于那些合資車型就比較慘了,受制于合資的身份沒有更多的話語權與系統權限,最終只能寄希望于CarPlay與CarLife,稍微好一些的則用系統套系統進行過度。
但如果從體驗角度來看,中國品牌的智能車聯的交互體驗與功能表現卻是無縫銜接,如絲般順滑,在那個時代當真能稱之為“智能”。但好景不長,當我們搶占先機之后卻一直執拗于“特色功能”的落地,而這時海外品牌得到喘息,一方面死死攥住CarPlay,一方面暗度陳倉,依托于國內車聯Tier1的技術與生態資源,它們紛紛走上了本土化進程。
就像《讓子彈飛》中湯師爺說的那樣——掙錢嘛,不寒磣。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中國品牌與海外品牌在智能車聯的差異逐漸縮小,加之海外豪華品牌仍舊在不遺余力的砸配置,我們前期得到的優勢已經微乎其微了。而我們的智能車聯似乎已經觸摸到了瓶頸,車聯的未來在何方?我們很迷茫。
出道即巔峰
在本屆廣州車展上,智能車聯的瓶頸似乎有了松動,即將迎來新的領域。縱觀本次展出的新車,車聯具備劃時代意義的仍舊寥寥無幾,唯一撐得住場面的或許就是北汽展臺上那套依托于HarmonyOS而單獨設立的智能座艙了。
自今年上海車展上華為相關汽車業務的高調亮相,HarmonyOS的出現似乎給智能車聯市場注入一針強心劑,雖然是后來者,此前又是局外人,但頭頂華為光環,HarmonyOS憑借底層系統以及背后的海量硬件生態,網羅住一批主機廠,隨著極狐阿爾法S Hi的落地,華為正式宣誓進軍智能車聯領域,但與彼時斑馬智行的出現不同,天時地利人和華為并沒占多少,但好的產品不會騙人,如今的智能車聯早已不像當初那樣懵懂,HarmonyOS的入場就像是一個情場老手,不少久經情場的“渣男”都被其拿下。
出道即巔峰,這是對華為HarmonyOS最好的評價,從交互設計、語音功能、應用生態來看,華為HarmonyOS可以說把智能車聯的屬性點滿了。雖然令人驚訝但卻不夠驚喜,因為從目前的功能來看,市場已有,但可能效果不佳或搭載率不高,當然一些依托于HarmonyOS衍生的新能力也帶給了人一些期許。
王者歸來
如果說HarmonyOS的多核架構帶給市場足夠多的新鮮感,那么玩了多年智能車聯的斑馬智行可謂是王者歸來,在本屆廣州車展上,斑馬智行在供應商展館設立了獨立的展臺。概念座艙,實車、AR-HUD一應俱全,可謂掏空了家底。
其實本次廣州車展斑馬智行的展臺最大亮點并不是前文提到的那個掛了奧迪LOGO的座艙,而是一臺具備6塊屏幕的概念座艙,它到底有什么神奇之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關于異構融合這個詞相信你一定糊涂了,簡單來說,基于AliOS打造的斑馬系統與HarmonyOS類似采用宏+微的多核架構,相比常見的安卓、QNX、Linux來說,直接體現就是操作更流暢,且能帶動多個屏幕之間的流暢交互。
我認為還是語音為王
目前這套最新的系統已經在MG ONE與上汽RX5 MAX上得以實現,不過相比前兩者我更期待智己L7上的那塊39英寸巨屏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體驗。而提到智己L7,就不得不說它所搭載的智能音頻管理系統,而這套系統背后的供應商是我們所熟悉的科大訊飛,在本屆廣州車展上,科大訊飛同樣帶來一些關乎智能座艙的技術。
雖然智能音頻管理系統算是科大訊飛在廣州車展的重頭戲,但我認為這對于智能座艙來說只能算是錦上添花,算不上什么突破瓶頸的功能。不過看了下面的視頻,也許會讓你感到震撼。
該項技術得益于科大訊飛最新的語音合成引擎xTTS3.0,除了24K音頻與自然程度更高這些特性意外,該引擎下輸出的語音做到了情感可控與語種可控。簡單來說就是,當你說出一句話后,通過技術手段可實現悲傷、高興的情緒,或者一種饑餓、勞累的感覺。此外,還可選擇讓機器輸出時的語言——外語或方言。
目前我們的語音控制功能層面基本比較完善,能夠支持車內短時間的自由對話,但從語音效果上來說,與擬人化相差很大,只能算是比較優美的機器聲。令我比較印象深刻的是騰訊車聯自帶的王者榮耀妲己與李白語音包,他們給予交互一些新鮮感,但如果未來的語音效果能做到上述視頻那樣的擬真,相信會讓車內交互感受上升一個臺階。
其實提到自由對話還牽扯到一項技術——多模態識別,以往我們的語音識別靠的是麥克風收音,通過技術手段來去除噪音捕捉特定音區的語音,而多模態則是在聲音的基礎上,捕捉語音發出者的唇形。
語音自由對話以及情感上的提升確實是現階段我們智能座艙所欠缺的,希望這兩項技術未來能在更多的車型上落地,以此來提升智能座艙的使用感受。其實在本屆廣州車展上,威馬M7的內飾造型首次亮相,座艙內的i-Rota表盤與i-Surf“皮膚”同樣在交互感受上給了人們一絲新的思路。
很多人認為車內使用語音交互就像是對著空氣說話,只有駕駛員自己還好說,但如果車內有其它人,使用語音交互會顯得比較尷尬。而如果車內具備實體語音助手,這樣的尷尬會得到一些緩解。
寫在最后
似乎是主場優勢使然,本屆廣州車展上的智能座艙仍是以中國品牌遙遙領先,而得益于本土車聯供應商的突破,讓本就趨于瓶頸的智能座艙出現松動。從目前已知的信息來看,上汽雙雄(MG ONE與RX5 MAX)、智己L7、威馬M7、北汽魔方等車型似乎即將揭開智能座艙新的篇章。
無敵是寂寞的,也是令人無奈的,只有不斷的碰撞,才能產生出思維的火花。雖然國內智能車聯Tier1們廝殺激烈,但也正是這不斷的“內卷”,才構建了一層層車聯領域的技術壁壘。(圖/文 汽車之家 李響)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