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車系歷史] 天籟在國內中型車市場的知名度相信無需我再贅述,這款以舒適性著稱的日產中型車在近年來成為了許多人兼顧家用與商務的理想選擇。而關于日產天籟的身世卻是眾說紛紜,在眾多傳言中最沸沸揚揚的便是日產天籟是此前日產Cedric(公爵)的繼承者,是有著非凡“血統”的“貴族”車型,但事實是否真如網絡上的傳言所說呢?今天我們就來為您揭開日產天籟的身世之謎,來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提到天籟便不得不說到與它“緋聞”頗多的日產公爵,這兩個車系之間有著復雜而又密切的聯系,因此在講述天籟車系歷史的同時,我們也將花些筆墨在日產公爵身上,力求為您展現一個全面、詳實的發展歷程,也將您心中公爵與天籟繼承關系的謎團徹底解開,那么首先就讓我們先了解一下日產天籟的車系歷史。
◆天籟車系歷史揭秘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日產著力籌劃并實施其全球化戰略,為了進一步搶占細分市場,日產在這一時期相繼研發出了多款針對細分市場的車型,天籟的前身“風度”(Cefiro)便誕生于這個時期。
● 1988-1994年:第一代風度(Cefiro A31)
第一代日產風度誕生于1988年,它與當時的日產Laurel與日產Skyline(R32)共享平臺,定位略低于當時的日產公爵。
由于不同的市場定位,日產風度車型的外觀設計相當動感,經過簡單的改裝便能搖身變成日系性能車。第一代風度車頭扁平寬大、長條狀組合式大燈讓它看上去頗為犀利,另外,設計簡潔的前格柵以及相對較低的離地間隙,都讓這臺日產風度頗得年輕人的歡心。
不僅是外觀,第一代風度在內飾設計方面也明顯與公爵車型區分開來,凸顯運動氣息的三輻式方向盤、簡潔且向駕駛員一側傾斜的中控臺,以及全黑的內飾配色都表明了它的運動風格。
第一代風度采用RB20系列2.0L直列六缸發動機,并有一款渦輪增壓發動機可供選擇,這款渦輪增壓發動機的最大輸出功率可達210馬力,另外它還為部分市場提供了一款RB24系列的2.4L自然吸氣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142馬力。起初風度車型僅配備了手動變速箱,后期則加入了4速自動變速箱。
除去動感拉風的造型、實力不俗的發動機,第一代風度還采用了前雙橫臂、后多連桿獨立懸架,并采用前置后驅的驅動形式,這些運動基因能夠為這臺車的駕駛者提供不少的駕駛樂趣。
由于是日產進軍全球市場的產物,因此這款車自然肩負著沖出本土、走向世界的重任,第一代風度遠銷歐洲、北美、拉丁美洲等許多國家,在拉丁美洲的部分國家,這代風度車型被稱作Laurel Altima,是當年日產旗下車型中在拉丁美洲最為暢銷的一款。第一代風度也毫無爭議的成為日產打入全球市場的主力軍。
● 1994-1998年:第二代風度(Cefiro A32)
雖然第一代日產風度憑借造型與技術上的優勢吸引了一批年輕消費者的關注,但由于它的市場定位并不清晰,因此第一代風度的銷量并不如預期的那樣樂觀。在這樣的背景下,日產在1994年8月推出了第二代風度,決心奪取海外市場。
有了前車之鑒,這次日產汽車公司在設計之初便有意將風度的造型回歸到穩重、大氣、中庸的風格上,大燈變得寬大,不再像上一代那樣犀利,前格柵也變為分體式多橫條造型。車身線條流暢優雅,離地間隙也較上一代車型有所升高,整車外觀看上去和諧優雅,逐漸蛻變為宜商宜家的傳統中型車。
內飾風格也隨之進行了改變,第二代風度換裝了穩重大氣的四輻方向盤,中控臺造型也不再激進,變得簡潔實用。空調出風口放置在中控臺最頂端,各種控制按鍵位于其下,靠下的位置則安裝了一塊尺寸不大的液晶屏幕,所有元素均排列有序、有條不紊。不僅如此,以往彰顯運動的黑色內飾也多了木質裝飾條進行點綴,提升了整車內飾的豪華之感。
動力方面,僅有四年“壽命”的第二代風度共有2.0L、2.5L以及3.0L三個排量的VQ系列V6發動機可供選擇,與它們搭配的則是4速自動或5速手動變速箱。這代風度在底盤懸架方面采用了前麥弗遜、后多連桿的懸架形式。
比較有趣的是,1997-2000年期間,日產將第二代風度的旅行版車型投入量產,然而第二代風度在1998年便已經停產。這也就造成了第二、第三代風度車型同時進行銷售的局面,而這款旅行版的風度也是這個系列車型中唯一一款旅行車。
由于肩負著“打入全球市場”的重任,這代風度依然延續了此前“一車多賣”的基本方針,在歐洲,風度被稱為“日產千里馬QX(Maxima QX)”,在臺灣地區,日產則與裕隆汽車公司合作,將第二代風度進行“國產”。
不僅如此,英菲尼迪還在1995年前后將第二代風度以“英菲尼迪I30”的身份推向了北美市場,出口到北美的“英菲尼迪I30”轎車全部出自日產在追濱的工廠,作為日產進入英菲尼迪家族的第一個換標產物,這代風度直到1999年才被英菲尼迪G20所取代,此外,第二代風度車型同樣以英菲尼迪I30的身份在韓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進行銷售,在銷量上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
●1998-2004年:第三代風度(Cefiro A33)
看到上一代車型如此成功,日產進一步堅定了要將風度打造為兼顧家用與商用的傳統中型車的決心,第三代風度在車身尺寸上全面增加,外觀設計圓潤流暢,前大燈首次采用了不規則設計,微微隆起的發動機艙蓋以及鍍鉻的橫條狀前格柵讓整臺車顯得瀟灑飄逸,絲毫沒有尺寸加大后的臃腫之感。
如果說這一代風度的外觀是在上一代基礎上繼續向傳統中型車靠攏的話,那么它的內飾絕對算得上那個時期中型車中的典范。木質裝飾的四輻式方向盤、復雜而不凌亂的中控臺、大面積使用的木條裝飾都讓這臺車的內飾設計在同級別對手中占據了上風。豪華而不奢華的設計風格凸顯了整車的“風度”。
動力方面,第三代風度依然有亮點,它采用了全新一代VQ系列發動機,共有2.0L、2.5L、3.0L以及3.5L這四款發動機可供選擇,后期日本取消了VQ30DE發動機的生產,改由臺灣裕隆公司進行代工,與它們所匹配的是4速自動或5速手動變速箱。底盤懸架則依然與上一代車型保持一致,采用前麥弗遜、后多連桿獨立懸架。
第三代風度無論從外觀造型、內飾設計、還是底盤懸架、動力配備上都算得上優秀,這代車型在日本本土、東南亞、北美以及歐洲市場的表現也的確令人欣慰。然而由于進入2000年后日產汽車公司對其全球戰略的調整,風度系列車型不得不在2004年停產,被迫結束了自己的命運。
其實早在風度退出市場以前,日產汽車公司便早已為它選好了接班人,2002年,內部代號為J30的第一代TEANA(天籟)便首次亮相,開啟了日產中型車的新時代,下面我們就將為您講述天籟車系歷史。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