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田CITY車系歷史回顧
● 第一代本田CITY(1996年-2002年)
前文我們已經提到過,在1996年時,本田將第二代兩廂CITY的繼任車型定名為Logo,同時將CITY的名字賦予給了泰國本田投產的一款全新車型。第一代本田CITY的內部代號為SX8,其是基于老舊的第四代Civic平臺(第四代Civic生產年份:1987年-1991年、第五代Civic生產年份:1991年-1995年、第六代Civic生產年份:1995年-2000年)打造的三廂轎車。
第一代CITY雖然出自本田老舊的車型平臺,但好處是技術成熟、成本低廉,符合其作為亞洲發展中國家國民車的定位。第一代本田CITY于1996年4月率先在泰國投產,其70%的零部件采購于當地,到1997年2月,CITY已累計售出14352輛,占泰國45萬泰銖(約合8萬元人民幣)以下車型市場份額的66%。緊隨泰國之后,第一代CITY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印度等國家紛紛投產,但該車并未被引入到中國。
第一代本田CITY只有三廂轎車一種車身結構,驅動方式為前置前驅,其車身尺寸與第四代Civic的三廂版相差無幾,長寬高為4270mm×1690mm×1395mm,軸距為2500mm。不過,第一代本田CITY的外形卻經過了重新設計,更符合90年代人們對汽車的審美標準,其整體造型簡潔大方,車身比例協調。
前期版本最明顯的特征是霧燈位于下進氣口位置,車身防擦條、外后視鏡、車門拉手等都為黑色。同時,前后保險杠都是由三段拼成的,據介紹這樣做主要是為了方便零部件通過航運從日本運到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到達目的地之后再進行組裝生產。第一代CITY在2000年時進行了中期改款,后期版本在一些國家被稱為CITY type Z,新車對前臉和尾燈都進行了重新設計,此外還更換了一體式的前后保險杠。
內飾部分的設計以體現實用性為主,中控臺整體為深灰色,布局簡潔規整,方向盤采用了兩輻式造型,輻條位于4、8點位置。非對稱的儀表盤比較獨特,燃油表和水溫表兩個小表盤組成了左側的半圓,右側半圓中則只布置了一個時速表表盤。T字區的中控面板設計成倒梯形,橫向分成了4層,最上層是一組方形的出風口,第二層為儲物格,下面兩層則是手動空調和音響系統的操作面板。
動力方面,第一代本田CITY最初搭載的是本田D13B型1.3升直列四缸發動機,最大功率為95馬力,傳動系統匹配5速手動或4速自動變速箱,0-100km/h加速時間為11.3秒,最高時速可達171km/h。隨后又追加了搭載本田D15B型1.5升直列四缸發動機的版本,最大功率為103馬力。2001年,本田CITY又推出了搭載1.5升VTEC發動機的版本,最大功率達到115馬力。底盤部分,第一代CITY最初采用的是麥弗遜式獨立前懸架+演化的麥弗遜式獨立后懸架。不過,本田發現第一代CITY的同級別競爭對手幾乎沒有配備獨立后懸架的,因此出于成本考慮,CITY也取消了獨立后懸架。
● 第二代本田CITY(2002年-2008年)
2002年11月,第二代本田CITY在泰國國際汽車博覽會上首發亮相,新車不再采用本田Civic的車型平臺,而是改用了與第一代Fit相同的本田全球通用小型車平臺,但其定位沒有改變,仍然是本田的入門級三廂車。
第二代本田CITY同樣只有三廂轎車一種車身結構,不過驅動方式除了有前置前驅以外,還增加了前置四驅的版本。車身尺寸方面,前期版本的長寬高為4310mm×1690mm×1485mm,軸距為2450mm;2005年9月,第二代CITY進行了中期改款,后期版本的車長有所增加,車頭部分加長了65mm,車尾部分加長了15mm。
第二代CITY采用了與第一代Fit相同的MM設計理念,即Man Max(乘客空間最大化)和Mechanism Mini(機器占用最小化),其時尚的外觀造型也與第一代Fit有很多相似之處,尤其是前臉輪廓很容易將兩車聯系在一起。內飾設計更是如出一轍,兩車中控臺整體布局完全相同,只在細節部分存在細小差別。后期版本主要對車頭、車尾進行了重新設計,使小車看起來更加動感。
動力方面,第二代CITY最初搭載了本田L系列1.3升和1.5升直列四缸發動機,采用i-DSI(智能雙火花塞順序點火)技術,每個氣缸設置兩個火花塞,根據發動機的轉速、載荷等因素調整點火正時,利用進氣渦流,實現迅速而充分的稀薄燃燒,從而提高發動機功率,降低整車油耗。隨后還推出了配備1.5升VTEC發動機的版本,傳動系統匹配5速手動變速箱或CVT變速箱。底盤部分,第二代CITY配備了與第一代Fit相同的麥弗遜式獨立前懸架+拖曳臂扭力梁式半獨立后懸架,同時采用了獨特的油箱中置結構。
第二代本田CITY不再只是面向東南亞市場的專屬車型,該車在日本的本田埼玉縣狹山工廠和中國的廣州本田(2009年更名為廣汽本田)黃埔工廠也有投產。本田于2002年12月在日本本土推出了第二代CITY,不過車名卻變成了Fit Aria。Aria譯為詠嘆調,通常是戲劇中一種極富抒情性、戲劇性的獨唱樂段。起這個名字主要是為了延續本田以音樂元素為車型命名的傳統,如本田的Prelude(序幕)、Accord(和弦)、Ballade(敘事曲)、Quintet(五重奏)、Concerto(協奏曲)等車型也都擁有與音樂相關的車名。
☆ 第二代本田CITY在中國
在中國市場,第二代本田CITY最早于2003年在上海車展首發,國產版最初定名為飛度(Fit Saloon,中國車主習慣稱其為三廂飛度),于同年9月16日在廣州本田(2009年更名為廣汽本田)下線,9月28日在全國統一上市。最先投放市場的是飛度(Fit Saloon)1.3升5速手動版車型,售價為9.98萬元。隨后,三廂飛度又推出了售價為10.98-11.98萬元的1.3升CVT版、1.5升5速手動版和1.5升CVT版車型。
中期改款車型于2006年3月29日在廣州本田(2009年更名為廣汽本田)下線并于同年4月8日上市,售價為9.68-12.48萬元。新車不再使用三廂飛度的名字而是更名為思迪,思迪是CITY的音譯,代表了Creative(創造領先)、Intelligent(智慧出眾)、True(真我個性)、Youth(年輕活力)。2008年8月,思迪推出小改款車型,新款思迪擁有本田全球唯一針對中國市場開發的天窗,新車于同年9月上市,售價9.38-12.48萬元。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