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代(E30,1982年-1991年)
70年代末期,初代3系還沒停產時,寶馬已經開始著手打造第二代車型了,經過一系列的設計流程與各項測試工作后,新車最終在1982年11月發布上市。剛剛推出的新車總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第二代3系也不例外,車輛外觀細節上精致了許多。
E30外觀大體風格與沒有脫離初代車型的影子,但改變的是每個部分的細節。首先是車頭造型,之前位于大燈兩側的轉向燈被轉移到下方,不再與大燈齊平。這樣一來前大燈組樣式更加飽滿,再配合縮短過的雙腎形格柵,以及四個圓形大燈覆蓋全車系,視覺效果更加具有一些煞氣。
經過初代3系穩定的市場保有量,寶馬也不再保守下去,當初只有兩門車型,從這款開始一下放開了發展,第二代車型終于有了四門版,甚至在發展中期還推出了五門版旅行車。當然,兩門版和敞篷版依舊保留。
內飾部分,唯一延續下來的只有傾斜式中控臺設計,擋把部分地臺樣式已經是現代寶馬風格的雛形,全新的儀表盤一眼就能看出是“BMW Style”。也就是說以上這兩個部分在第二代3系中已經定型,再往后發展僅為修改細節,主題風格沒有改變。
這一代車型在動力方面保留了上代使用的1.6L、1.8L、與2.0L以及直列六缸的2.3L發動機,增加了六缸2.5L和2.7L兩款發動機用于不同版本的325車型上。另外還有兩款為代號S14系列發動機為專供M車型使用,分別是2.3L與2.5L直列四缸自然吸氣發動機,最大功率均超過200馬力。最后,這代車型上也出現了2.4L柴油發動機。
與這么多款發動機所搭配的的變速箱也有所豐富,兩款ZF自動變速箱(3速和4速),一款GETRAG 4速手動變速箱應用在低配置車型上,剩下3款不同型號的GETRAG 5速手動變速箱被廣泛使用在各版本車型中,其中也包括了M3。
底盤部分,依然是前麥弗遜和后半拖臂式懸架的組合,寶馬表示這兩種組合搭配可以為車輛駕駛室和行李廂節省大量空間。缺點是在非鋪裝路面行駛時,后半拖臂式懸架會發生輕微變化導致產生顛簸轉向,盡管如此,當年的汽車評測員還是對E30有很高的評價。
從第二代3系開始,寶馬研發了M3高性能車型,生產目的是要參加一系列世界級別的賽事——Group A。賽事組委會要求,參賽車輛須具備某款量產車的核心部件,并且年產量要超過5000輛,因此促成了寶馬開始打造M3高性能車的項目。
E30 M3用普通車型的車身底盤作為基礎,但為了具有更好的空氣動力學,M3的車身上有12處是單獨打造的。與普通版相同的有發動機蓋、車頂和天窗。性能方面搭載S14系列四缸發動機,初始2.3L發動機版本可產生235km/h最高時速。
特別有意思的是,寶馬運動部門突發奇想,他們認為像這種高性能車是可以具備載貨能力,就像當初兩位工程師換裝2.0L發動機一樣,團隊沒有只停留在想象階段,大家一鼓作氣生產出了一輛皮卡版的M3,不過它只能算是概念車。
除此之外,寶馬在E30 M3生產期間(1986年-1991年)還推出了不同版本的M3車型,在此篇文章里不再贅述(點擊了解M3歷史回顧)。寶馬在80年代末期推出了旅行版E30之后,這代車型就不再更新,截止1994年停產,第二代3系總共生產了240多萬輛。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