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石油即將耗竭的聲音不斷被提起、當油價波動不斷影響人心、當氣候不再是你我熟悉的規律,心中總有個聲音,期望能夠透過什么方式對我們居住的地球更加友善,讓這片土地可以永遠宜人。而我們也總想著,怎樣可以讓我們喜愛的車子,可以更加的環保。
注:本文轉載自U-car 撰文/陳奕宏 攝影/高英凱
于是車廠開始投入資源進行各種節能車型,或是新能源車型的研發,諸如Hybrid混合動力、Plug-in Hybrid可充電式混合動力、Fuel Cell燃料電池,或者是純電動車等,期望有朝一日能夠如同現有采用傳統內燃機作為動力來源的車型般普及,同時對于地球更加友善。而在目前車廠的研發潮流中,曾經在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間便已出現過的電動車,成為了現今車壇新能源車輛的顯學,也是我國政府推動低碳島政策中的重要一環。
2010年6月,臺中市政府、日產汽車以及裕隆日產三方簽署電動車推廣合作備忘錄,決意在臺中市推廣零排放的電動車,打造綠能城市的愿景。而在2011年3月臺中市政府與日產正式拍板導入聆風作為臺中市政府電動車先導運行計劃的車型之一。在得知首批聆風已交付至臺中市政府后,U-CAR也特別商請臺中市政府出借聆風,于臺中市政府規劃的零排放綠能園區水湳經貿園區中,在臺灣這片土地上搶先體驗聆風的零排放魅力。
● 政府正在做的電動車發展計劃
2010年12月行政院通過《智慧電動車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揭示臺灣推動電動車產業發展的方向與目標,同時擬定電動車發展的三個階段,由2010年至2013年訂為推動示范運行計劃的啟動期;2014至2016年為推展國內與新興市場的成長期階段;最后期望在2017年至2020年間能夠達成營銷全球市場的擴張期,期望讓臺灣擠身全球前五大電動車輸出國之一。
撇開長遠的愿景,就現階段而言,正好落在行政院所擬定的啟動期之間,為推動電動車示范運行計劃的階段。由2011年開始,繼3月臺中市政府宣示將以日產聆風為示范運行計劃的車輛之后,新竹縣政府于2011年6月也表態將投入Mitsubish i-MiEV作為新竹縣政府電動車示范運行計劃使用車型之一。在行政院的計劃之中,預計在2013年止,在臺灣境內推動10個電動車示范運行項目,同時能夠達到3,000輛電動車投入實際上路運行的規模。
在行政院的示范運行計劃大綱中,預計投入70.35億元的經費,其中22.77億元由中央政府補助,作為電動車示范運行計劃的總經費。規劃以機關公務用車,如機關首長配車、地方公務用車與警備車等;游覽車、活動接駁巴士等大眾運輸車輛;以及出租車隊、離島觀光租車以及快遞物流等企業用車三方面作為推廣的核心。
期望能夠透過電動車實際上路的運行計劃,進行電動車于不同路況的安全性能測試;電動車充電設施與充電營運模式實驗、電池租賃與計價模式實驗。同時,使政府能夠進行電動車與充電站的相關標準制定,以及相關法規修訂,建立完善基礎設施與環境。最后期望透過運行計劃習得的經驗,推動電動車的普及化。
其中,采用聆風的臺中市政府,預計由2012年初開始投入49輛聆風、51輛Luxgen MPV EV、總計100輛的電動車進行電動車示范運行計劃,投入民眾洽公接駁、地標試乘與企業推廣等方式,搭配電能車輛停車費減免 (公有停車場/格) ,以及購車補助等方案,進行電動車的推廣。目前,除了投入100輛電動車進行示范運行計劃,臺中市政府目前也著手于境內公有停車場、政府機關停車格等處建置充電網絡,預計于2011年完成64座的充電站建設,期望在2012年達到97座充電站的規模。同時,臺中市政府也規劃將水湳經貿園區打造成為結合臺中市中央公園的綠能園區,未來將限制只有零排放車輛得以進入,化身臺中市的都市之肺。
● 我們這次遇見的日產聆風
這天,來到我們眼前的,便是臺中市政府電動車示范運行計劃主角之一的日產聆風。2009年8月,日產以「全球首款普及化電動車」為目標,正式為全球消費者帶來旗下的量產電動車產品聆風,揭示日產投入零排放電動車市場的決心。
雖然以聆風葉子為名,但日產為聆風采用的代表車色卻非葉片般的綠色,而是以「藍色星球」為概念的Blue Ocean藍色。即使并非呼應聆風之名而采用綠色涂裝,卻與聆風一詞背后隱含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而進化空氣的概念相互謀合,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同樣的純凈概念。
眼神與聆風接觸,直接被覆蓋藍色光澤的日產廠徽所吸引,為了凸顯聆風的潔凈、環保,聆風車上的日產廠徽都直接換上了電鍍藍涂裝,與一般的日產產品做出區隔。透過廠徽為起點,順著發動機蓋與前保桿的兩道V形折線,帶領視覺往兩側造型銳利的頭燈移動。在兩側狹長且銳利的頭燈輪廓之內,同日產為聆風植入LED照明技術,能較傳統燈泡減少90%的電力耗損。同時,狹長的造型亦肩負空氣力學的考量,帶領氣流順暢地往后視鏡流動,達到減少風阻的目的,以達到聆風的節能訴求。
回到車頭正面,在傳統內燃機動力車型中常見的水箱護罩、車頭進氣壩等設計,在聆風車上卻不是標準的配置。在日產廠徽之下,隱藏著為聆風補充能量來源的充電座。同時由于前方已不需要進行發動機的散熱,使得聆風車頭正面的散熱器尺寸得以縮小,連帶著也能將車頭進氣壩尺寸減小,減少車輛行進時的空氣阻力,并且為聆風帶來平滑、順暢的面容。
轉向車側,采取五門掀背設定的聆風,就如同車頭面容一般,擁有著柔順的曲線,并且運用逐漸上揚的腰線,搭配略為下切的車頂線條,勾勒出年輕且具動感氣息的態勢。同時,圓潤且飽滿的后輪輪拱,也讓聆風多了分俏皮可愛。另外,為了凸顯聆風的零排放動力,日產在前門下方嵌入「Zero Emission」字樣徽飾,彰顯聆風骨子里的不平凡。
不過,在車尾方面聆風則是多了幾分科技感,兩側垂直的長條狀尾燈,直接攫取了人們的目光,搭配其中的LED燈組,成為聆風車尾的特色所在。同時在聆風車尾,也能清楚明白日產在設計上的空氣力學考量,尾門上方尺寸不小的尾翼,以及車尾底部的分流器設計,不僅動感同時也考量了空氣力學的需求。不僅如此,日產同時在尾翼上嵌入太陽能板,能夠為車內的電子用品與照明設備使用的電瓶進行充電,讓負責供給驅動馬達電力的鋰電池組得以減輕負擔。
平心而論,聆風在外表上與一般車輛其實并未有太大的差異,若非車門、尾門等處鑲嵌的「Zero Emission」徽飾,以及遍尋不著的排氣管,當你望向聆風的霎那,直覺仍會以為這就是輛五門掀背車罷了,沒有過分突出的設計,仍是依循一般消費者對于車輛的認識。
● 不再是實驗,更可應付日常需求
打開車門,對于日產敢于為聆風設下「全球首款普及化電動車」目標有了一絲絲的底子。在呼應車名與車色的純凈概念的內飾設計中,聆風運用輕柔的內飾基調,搭配儀表板、中控臺觸控熒幕的藍色背光,營造出無壓的車室氛圍,并且呼應了聆風以純凈為概念的設計理念。
聆風淺色的內飾基調中,選擇了高對比的黑色鋼琴鏡面飾板作為搭配,無論是中控臺、車門扶手或是排檔座鞍部等處,皆覆蓋鋼琴鏡面飾板,不僅為淺色的車室內部增添幾分活潑氣息,同時也為內飾的質感起了加分作用。環顧車室內部,雖然電動車仍是新興的車種產品,然而整體的鋪陳與用料,聆風已算是相當成熟的一款產品,無論是質感頗佳的絨布座椅或是車門內側的皮質與絨布包覆,都給人留下不俗的印象。
聆風的操作界面部分,在按鍵配置如同日產其他產品的三輻方向盤后方,是采用雙層設計的儀表界面,上層用以顯示時速、時鐘與車外溫度等信息,同時左側亦有節能駕駛視窗,能夠檢視駕駛模式是否符合節能訴求。下層內部,則是透過左右兩側的長條圖分別顯是電池溫度與電池續航力。中央則是嵌入旅程信息顯示熒幕,以及以圓點示意的電源輸出/回充狀態表。雖然比起傳統車輛少了指針式的發動機轉速表與時速表,但聆風的儀表設計卻是容易閱讀、上手,也清楚明了。
中控臺的界面上,聆風運用整片的鏡面飾板將多媒體導航系統與空調界面整合為一,上層的觸控式熒幕除了能夠進行音響系統的操作,同時兼具導航、電池續航力、臨近充電站、車輛行駛范圍等信息的顯示功能。不過由于中文化的系統仍在開發之中,目前聆風車上所搭載的仍是歐規車型內的圖資,也無法顯示充電站等信息,未來待充電站建設完成、中文化系統開發完成,在示范運行計劃中,便能依靠這套系統為聆風帶來更為便利的用車環境。
不僅如此,在聆風身上也讓我們看見了能夠兼具日常實用性的電動車會是什么樣的模樣,車長4,445mm、車寬1,770mm、車高1,550mm的聆風比起日產旗下的Tiida五門掀背車型略大,在2,700mm的軸距之中聆風靠著放置于車底的薄型化鋰電池組帶來5人的乘坐空間。即便是后座,以筆者175公分左右的身高而言,仍然有著不俗的乘坐舒適度,頭部空間也不覺壓迫。同時,聆風還有著330公升、能夠置入兩組高爾夫球球具袋的行李廂空間,比起Tiida的289公升要更為出色,若是就一般日常生活甚至賣場購物而言,聆風已足以應付如此需求。就車室舒適度、空間,以及行李廂的乘載能力等方面,聆風已不再是你我想象中可能帶點實驗性質的電動車產品,不僅僅只是推廣零排放的概念,同時聆風更是足以負擔你我日常生活所需的一款移動工具。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