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牽引力測試
雖說無法將這八輛車拉去越野,但作為吃苦耐勞的SUV,足夠的牽引力是十分必要的!在這一環節,我們采取爬坡的方式考量八輛車整個傳動系統的牽引效果。它們功力的區別,就在于誰爬得更高。
為公平起見,八輛車均為同一人駕駛,具體方式為在坡地的起點靜止出發,并隨著坡度的增加而調節油門深度,避免一開始油門過大造成沖坡,直至油門到底。最終以發動機熄火前車輛爬到的最高處作為計量點,用樁桶標記。八輛車以計量點高低排名。
先別著急,在公布八輛車的成績前,讓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自主SUV橫評 一擋 5000rpm 時速對比 | ||
車型 | 表顯時速(km/h) | D-box實測時速(km/h) |
全球鷹GX7 | 43 | 45.6 |
陸風X5 | 44 | 42.6 |
比亞迪S6 | 44 | 42.2 |
奔騰X80 | 45 | 41.9 |
傳祺GS5 | 45 | 40.2 |
中華V5 | 40 | 40.1 |
瑞風S5 | 41 | 38.1 |
哈弗H6 | 39 | 37.5 |
引入這組數據的目的不是為了比出個速度高低,而是讓大家心里有個數,哪臺車仰仗著發動機的蠻力往上爬,哪臺車是靠變速箱使巧勁兒。雖然最高與最低僅有8km/h的差別,但放在一擋下,哈弗H6要想達到全球鷹GX7 45.6km/h的速度,轉速還要再增加1000rpm,差別還是很明顯的。話不多說,八輛車各自的表現,即刻登場。
由于我們第一次測試的全球鷹GX7里程已逾兩萬公里,車況欠佳,在坡頂二便止步了。于是我們又找到一臺同款的GX7新車重新測試,因此拍照角度與之前略有不同,敬請諒解。
雖然在排名上有個高低,但實際上第二名的瑞風S5和第五名的中華V5在大坡上的成績極為接近,相差不超過兩米,在牽引力測試環節上,這四臺車處于同一梯隊。
縱觀這次爬坡項目,八輛車分為了四個梯隊,首先是哈弗H6以過人的能力獨占鰲頭;瑞風S5、比亞迪S6、全球鷹GX7和中華V5稍遜于H6,而四者幾乎擠在一起的成績構成了爬坡測試的第二梯隊;陸風X5以及傳祺GS5與前面選手的差別在于它們剛剛通過了坡頂四便因動力不足無法涉足更大的坡度,因此站在了第三梯隊;位列最后的奔騰X80索性沒有通過坡頂四而位列第四梯隊。
● 第二篇動態對比總結:
以上項目排名(從左至右名次由高到低):
油耗對比:中華V5、比亞迪S6、傳祺GS5、哈弗H6、奔騰X80、瑞風S5、全球鷹GX7、陸風X5
噪音對比:中華V5、傳祺GS5、瑞風S5、全球鷹GX7、奔騰X80、哈弗H6、比亞迪S6、陸風X5
最小離地間隙、接近角、離去角對比:瑞風S5、奔騰X80、陸風X5、哈弗H6、比亞迪S6、全球鷹GX7、中華V5、傳祺GS5
懸架壓縮量對比:比亞迪S6、哈弗H6、傳祺GS5、陸風X5、奔騰X80、瑞風S5、全球鷹GX7、中華V5
牽引力對比:哈弗H6、瑞風S5、比亞迪S6、全球鷹GX7、中華V5、陸風X5、傳祺GS5、奔騰X80
到目前為止,八款自主SUV靜態以及動態橫評就結束了。在本期測試中我們看到了八輛車展現了不同的性格。中華V5以質量輕、車身小的優勢穩拿了油耗和噪音測試的第一名;瑞風S5在通過性項目上以絕對領先的數據數據遠遠甩開其它對手;比亞迪S6以最扎實的下盤坐定了懸架壓縮量對比環節的冠軍位置;哈弗H6又巧以齒輪比低的優勢爆了本篇測試最大的一個冷門,成為了牽引力對比環節的頭牌。行文至此還沒到說再見的時候,因為后續我們還有八輛車的保養解析以及車內空氣質量檢測篇,敬請期待! (文/圖 汽車之家 于晗 攝 汽車之家 胡正暘 于晗)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