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專業評測] 60年代的美國沒有嚴苛的排放標準,也不存在石油危機的籠罩,于是便造就了一個充斥著發動機轟鳴的年代,而在這不絕于耳的轟鳴中,自然少不了野馬V8發動機那標志性的聲浪,以及哈雷戴維森V2發動機那獨特的馬蹄音。也正是因為它們的存在,向往自由的嬉皮士才有了一臺逃離束縛的兩輪車,和一輛能夠在Drag Racing直線賽中大殺四方的四輪車。
時過境遷,曾經不可一世的嬉皮士們終究消失在了繁華的都市中,不過如今那兩樣承載他們夢想的載具卻同“愛與和平”的口號一樣,遍布世界,因此我才能在北京的寒冬里,遇見這臺野馬GT與哈雷戴維森Forty-Eight。
我相信這臺野馬同Forty-Eight出現在我眼前并非巧合。它們來自相同的國家,代表著相同的精神,并且傳承著相同的文化。盡管在時間面前它們不得不做出一些改變適應潮流,但那些經典的元素卻始終如一。
1964年的紐約世博會上,福特正式推出了第一代野馬車型,而在隨后的五十多年中它從一臺Pony Car進化為真正的Muscle Car,不斷的自我超越最終誕生了無數經典,也成就了我們眼前的這臺野馬GT。
Forty-Eight身前雖然沒有如此長的歷史可循,但它所處的Sportster家族卻是哈雷戴維森旗下最暢銷、最長壽的系列,至于Forty-Eight(48)特殊的名字,則是為了致敬1948年誕生的MODEL S車型。
經過歷代車型的演化,獨特的尾燈造型已經同V8發動機一樣,成為了野馬不可或缺的元素。反觀一旁的Forty-Eight,它向經典致敬的方式則更為純粹,那個曾經為125cc發動機設計的錐形油箱如今被直接放到了1202cc發動機上,續航顯然沒有血統來的重要。
為了生存,野馬在同石油危機反復斗爭中,不得不推出四缸以及渦輪增壓發動機,但即便如此,在它那修長的發動機艙里也從未缺席過V8自然吸氣發動機的身影。至于Forty-Eight,Street以及威路德系列的推出足以證明哈雷戴維森在水冷發動機上的造詣,然而對于Sportster等歷史悠久的系列而言,唯有傳統的風冷發動機才能體現它們的精髓。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野馬GT還是Forty-Eight都稱得上是不忘初“心”。
除了發動機外,野馬GT與Forty-Eight在變速箱的選擇上也非!皞鹘y”。帶有換擋撥片的6速手自一體變速箱成為了野馬GT在國內的唯一選擇,而Forty-Eight配備的則是一臺只有5個擋位的變速箱。很顯然,擋位個數都不是這兩臺車的優勢。
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對這臺野馬GT進行了詳細的靜態評測,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關于靜態部分的介紹,請點擊上方的相關鏈接。本文將側重車輛的動態性能進行介紹。
在這個寒冷的冬日里,有很多方法可以幫你驅走寒意。我選擇鉆進了這臺野馬GT的車廂內,他則采用了一種更有效的方式--啟動發動機。裸露在外的V型雙缸發動機使周圍的氣氛不斷升溫,改裝后的VANCE&HINES排氣也釋放出刺耳的吼聲。
身處駕駛席上的我將這視作一種挑釁,于是便啟動了發動機并踩下油門踏板。最終野馬GT驅趕著噪音儀上的數字停留在121分貝,而一旁的Forty-Eight則輕松超越了130分貝。毫無疑問,擁有這樣一臺車和擁有這樣一位鄰居,絕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體驗。
駕駛野馬GT行駛在蜿蜒的山路中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兒,這臺5.0L V8發動機懂得如何以舒緩的方式將動力揮灑出來,D擋模式下油門甚至還有一些慵懶,6速手自一體變速箱的換擋速度無法和同價位的性能車相比,但在平順方面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沉穩的方向盤在轉向的設定上有些模糊,它總是默默執行著你所下達的指令,至于執行得好與壞則很難通過方向盤獲得回饋。比起以往的整體橋式設計,全新的多連桿獨立懸架也不再蠻橫,它開始學著如何過濾路面上的震動,并通過復雜的架構化解車身的多余震動。
要不是身旁還有一臺咆哮著的Forty-Eight,恐怕我早已沉浸在這種安逸的氛圍中。透過車窗,我開始欣賞著這臺渾身散發著復古氣質的摩托車。低矮的車把與前置腳踏為它提供了一種充滿戰斗氣息的坐姿,就算透過車窗與頭盔,我都能感覺他的那份得意。
是時候該給彼此一點壓力了。通過中控臺上的撥桿,我將駕駛模式切換為運動,而駕駛Forty-Eight的騎士則心領神會地壓低了身子。在運動模式下,這臺野馬GT終于開始向我們慢慢展現出它狂野的一面。油門踏板變得更加敏感,似乎時刻準備著殺入紅區,變速箱對于降擋的處理也顯得更為果斷。
將一臺5.0L V8發動機塞進發動機倉勢必會讓車頭的重量有所增加,因此在彎道前必須控制好車速,否則難免發生推頭。而在彎道之中,粗暴的油門控制則會令車尾瞬間掙脫地面的束縛,好在車身穩定控制系統能夠及時介入,在它的幫助下,你有足夠的時間將車身擺正。
緊張的氛圍同樣也蔓延到了Forty-Eight的身上。在不斷提升的時速面前,這種弓背騎行的坐姿讓他看起來就像是一只風箏,并且由于雙腿無法完全夾住油箱,在同重心的對抗中也顯得有些不太自然。就算你成功戰勝了重心,也必須謹慎控制壓彎的角度,除非你將磨腳踏也視為一種樂趣。
事實證明,無論是野馬GT還是Forty-Eight都不太適合如此激烈的駕駛,相比之下,還是輕松愜意的節奏更能體現出它們所傳遞的精神,對于這一觀點,我身旁的騎士欣然接受,但我卻有些不甘心,畢竟這可是一臺賣到了70多萬的野馬GT。所以我告別了Forty-Eight,帶著我的野馬GT來到了有一個能夠證明它的地方,賽道!
不過在臨別之前,我同這輛Forty-Eight還進行了一次友好的直線比拼。對于這臺摩托車而言,它在起步時無需作考慮,收到指令后,動力以最快捷簡單的方式傳遞到車輪,所以第一個沖出去的無疑是Forty-Eight,而野馬GT則必須精準控制轉速,否則就會一直打滑,好在5.0L V8發動機的后勁十足,終于在臨近終點時讓野馬GT能夠迎頭趕上。我敢確信,只要這條直線夠長,最后贏的一定是野馬GT。
● 賽道體驗及圈速測試
考驗野馬5.0L GT的性能,只在山路和公路上是不夠的,所以我們這次把它扔進賽道,看看在純競技駕駛方式下它會帶來怎樣的表現。賽道駕駛部分交給我們改裝/賽事編輯、賽車手王濤,讓他來講講這款車在賽道的表現(賽道部分文字由王濤撰寫)。
這次賽道測試我們選擇的是一條位于山上的賽道,全程約1.8公里,包括10個彎角,最長直道400米。這條賽道最大的特點是落差極大,最大落差達到55米(賽道尚未正式啟用,以上數據均不是官方數據),所以在多個彎角都會出現非常陡的上坡和下坡路段。
前不久我剛剛駕駛過2.3T的野馬,在我看來這款車的打造相當成功,高精度直列4缸渦輪增壓燃油直噴發動機,引領著發動機技術的前沿。不過小排量少了那份底蘊,那份屬于美式肌肉跑車的底蘊。駕駛中操控順暢,不溫不火,開著2.3T野馬的感覺就像開個新款蒙迪歐,要說哪里不一樣,無非野馬就是一個后輪驅動,出彎的時候車尾有些向外推,但僅僅是向外推,不會滑動!
更多精彩視頻,盡在汽車之家視頻平臺
【視頻:賽道圈速測試】
駕駛這輛5.0L V8的野馬感受就完全不一樣了,聆聽著V8發動機的排氣聲浪,享受著大馬力自然吸氣發動機帶來的線性的動力輸出,給人感覺非常暢快,如果不測試圈速,我倒愿意開著野馬5.0L GT在賽道里閑庭信步。不過這里畢竟是賽道,我還是要關閉電子穩定控制系統,盡量將車輛逼近極限狀態。
下圖這種連續下坡彎道,在彎道前需要把剎車距離放遠一些,因為車身自重太大了,在下坡時很容易出現剎車距離不夠的情況。入第二個彎的時候車身會出現扭曲的情況,這種扭曲的狀態下,如果貼彎過近,會感覺到有一個車輪離地。
在入這個彎前需要精確把握路肩的位置,車輪在上了路肩之后,出彎很容易打滑,出現危險。在這個彎,2.3T的野馬的表現還要稍好一些,因為動力稍弱,沒有過多的滑動。
發卡彎用一擋和二擋都可以過,一擋出彎的話會感覺稍有些打滑,二擋出彎就會感覺扭矩輸出有些不夠,影響出彎速度。最后的大上坡落差非常大,需要足夠的動力儲備,野馬5.0L GT在這方面有一定優勢,可以通過充沛的動力輸出來彌補車身自重過大的不足。另外在大上坡彎出彎的時候后車輪也會感覺非常靈活,有向外滑動的趨勢。
關于這車的剎車,高速情況下重踩剎車,感覺腳感非常硬,而且剎不;第二個是剎車負載很大,在圈速測試時只跑了不到兩圈,剎車就衰減得非常厲害了,所以第一圈時的成績是最好成績也就不足為奇了。
自動變速箱油溫過高導致的降擋過慢問題,之前的2.3T車型上比較明顯,在這臺5.0L野馬上也有同樣的感受,尤其是在多圈之后,變速箱的換擋幾次出現遲疑和換擋間隙過長的情況。
最后看看野馬5.0L GT的圈速,1分11秒93是它的最好成績,這個成績出現在測試圈的第一圈,之后幾圈都比第一圈稍慢,主要原因是變速箱和剎車都有衰減。測試當天氣溫較低,輪胎并不是在最好工況,這對成績也多少會產生些影響。
這是我們第一次在這個賽道進行圈速測試,所以對于1分11秒93的圈速沒有太多概念,也沒有辦法跟其他車做個比較。不過可以透露的是,后面我們會有一大波性能車及跑車會在這里進行測試,敬請期待。
● 加速測試
由于發動機馬力比較大,驅動輪輕易就可以突破地面的附著力極限,所以在起步時只要油門稍稍大一點,就會出現輪胎打滑空轉的情況,這時就需要精確控制轉速,既不能轉速過低,也不能轉速過高。
多次測試之后,車輛的輪胎慢慢達到最佳工況溫度,成績也越來越好。最終的測試結果,野馬5.0L GT 0-100km/h加速需要4.76秒,成績還是相當不錯的。
● 日常駕駛感受
日常駕駛野馬5.0L可以有兩種不同的性格,在普通模式下變速箱和油門都有些慵懶,并不是那種亢奮地狀態,尤其是油門,在突然加速時會感覺明顯遲滯,猶豫一下后會有那種幡然領悟式的降擋,而在收油門之后,車輛還會回到那種溫順的駕駛狀態。平順性還算不錯,日常駕駛時基本上在1800rpm就完成換擋,變速箱換擋時比較輕柔,對車內乘客沒有什么干擾。
如果不考慮低矮的、稍有些擁擠的座艙和高高隆起的發動機蓋,這臺車也可以作為日常代步車使用,但一方面車內的人并不舒服,另一方面委屈了它。
變速箱運動模式下車輛要積極很多,變速箱時刻準備沖上3000rpm。油門響應非常積極,動力隨叫隨到。在山路行駛感覺動力充沛,直路加速時有非常暴躁的加速感,高轉速時動力表現和排氣聲浪都更讓人有踩住油門不放的欲望。
轉向比較沉,在低速行駛時會感覺不是非常輕松,回正的力度比較大,時刻提醒你它并不甘于總是在市區里蠕行。高速行駛也沒有靈活輕快很多,但給人感覺非常沉穩緊湊。底盤同樣非常沉穩,高速行駛時如果遇到路面不平,懸架可以輕松化解,并不會讓振動過多傳遞到車內。不過在轉向時會感覺懸架支撐稍有不足,尤其是連續變線時,還是感覺車身會有一定幅度的側傾。
● 線鎖模式
愛好直線競速的美國人在比賽前都會進行燒胎表演,發動機轟鳴聲伴隨著滾滾濃煙,迅速讓競技現場升溫。燒胎的目的一方面是在競技之前讓輪胎快速達到工作溫度,讓加速成績更好;另一方面,也是調動現場氣氛,讓人群瞬間狂熱起來。所以這套系統不僅有實際價值,而且極具觀賞性。
車輪線鎖模式(Line Lock)就是類似燒胎的一項功能,是野馬 5.0L V8為數不多的性能方面的獨有配置,2.3T野馬可是不具備的。這套系統是通過鎖死前輪的方式,讓后輪持續打滑空轉,輪胎迅速升溫,并冒出濃煙,以此達到在競技之前迅速暖胎的目的。
線鎖模式的設置非常簡單,所有設置都在行車電腦里完成。首先需要點確定鍵初始化線鎖模式,之后牢牢踩住剎車一至兩秒,就像游戲里蓄力槽一樣,這時線鎖模式就被激活了。開始燒胎之前會感受到剎車踏板有輔助制動力度,這時前輪剎車泵將保持滿壓力,而釋放后輪制動。下面的視頻為您演示線鎖模式下燒胎的整個過程。
更多精彩視頻,盡在汽車之家視頻平臺
【視頻:線鎖模式和定圓漂移】
駕駛者需要松開剎車踏板,同時踩下油門,后輪迅速空轉,如果持續拉高發動機轉速,車輛會瞬間被濃煙包裹。
● 輪上功率測試
我們帶野馬5.0L V8上了馬力機,輪上功率測試結果為431馬力,最大扭矩545!っ,測試數據要比官方發動機功率輸出參數略高,官方數據為最大功率422馬力,最大扭矩530!っ住
更多精彩視頻,盡在汽車之家視頻平臺
【視頻:功率測試】
從扭矩和功率輸出曲線可以看出,扭矩峰值出現在4300rpm附近,不過峰值維持時間很短,在5200rpm就開始掉落。隨著轉速的攀升,功率持續加強,并一直維持到6400rpm。
● 制動測試
野馬5.0L GT的剎車踏板不算很硬,但比較敏感,基本上踩下一半的行程,就已經可以得到相當大的制動力度,所以日常駕駛時可以輕柔地對待剎車踏板。
最終的測試結果顯示野馬5.0L GT的100-0km/h距離為38.14米。對于一款性能跑車來說,超過38米的制動距離肯定不能算好,但考慮到野馬5.0L GT的整備質量超過1.7噸,這樣的制動成績勉強可以接受。
● 噪音測試
這臺V8發動機在高轉速時的聲浪非常低沉悅耳,這也是這款車的獨特魅力。但日常駕駛時完全不會有這樣的感受,低轉速時發動機不急不躁,給人感覺野馬5.0L GT也有安靜的一面。
怠速噪音44.3分貝,主要是發動機低沉的運轉聲;中高速巡航行駛時發動機轉速不高,所以我們測得的噪音值也不算高,日常駕駛不會讓人有心煩的感覺。
● 油耗測試
野馬5.0L GT車型搭載的5.0L發動機,相對于老款5.0L發動機,效率有所提升,不僅是功率的提升,燃油經濟性也有提升,所以我們有興趣測試一下這款車的油耗。測試全程共行駛107.3公里,包括高峰期擁堵的環路和比較通暢的高速路。最終測試結果,野馬5.0L GT的百公里油耗為13.9L。
總結:
四缸野馬價格不到40萬,而這臺V8野馬則需要多付出將近一倍的價錢才能帶回家,購買它的人不僅要有美系性能車情懷,還需要有雄厚的資本。如果作為一個汽車編輯,我當然要推薦2.3T車型,不管是購車性價比,還是用車經濟性,2.3T車型都比5.0L車型更值得購買。不過作為汽車愛好者我要說的是,四缸車是市場的要求,只有V8野馬才是那個堅持傳承的野馬,如果哪一天野馬不再生產V8機器的車型了,我會認為野馬這個車型已經落幕。所以,感謝福特,感謝那些明知不會有好的市場銷量,卻依舊在堅持的傳承者。(文/圖/攝 汽車之家 李佳 李偉龍 視頻/姬振嘉)
鳴謝場地提供:嗨谷賽車公園
聯系電話:15801322634
微信號:highvalley
車型圖片 | ![]() | ![]() | ![]() | ![]() |
基本參數 | Mustang 2015款 5.0L GT 性能版 | Mustang 2016款 5.0L GT 運動版 | Mustang 2016款 2.3T 運動版 | Mustang 2016款 2.3T 性能版 |
廠商指導價 | 75.80萬 | 76.40萬 | 40.58萬 | 39.98萬 |
廠商 | 福特(進口) | 福特(進口) | 福特(進口) | 福特(進口) |
級別 | 跑車 | 跑車 | 跑車 | 跑車 |
能源類型 | 汽油 | 汽油 | 汽油 | 汽油 |
環保標準 | 國V | 國V | 國V | 國V |
上市時間 | 2015.08 | 2015.11 | 2015.11 | 2015.11 |
最大功率(kW) | 310 | 310 | 231 | 231 |
最大扭矩(N·m) | 530 | 530 | 434 | 434 |
發動機 | 5.0L 422馬力 V8 | 5.0L 422馬力 V8 | 2.3T 314馬力 L4 | 2.3T 314馬力 L4 |
變速箱 | 6擋手自一體 | 6擋手自一體 | 6擋手自一體 | 6擋手自一體 |
長*寬*高(mm) | 4784*1916*1387 | 4784*1916*1387 | 4784*1916*1387 | 4784*1916*1387 |
車身結構 | 2門4座硬頂跑車 | 2門4座硬頂跑車 | 2門4座硬頂跑車 | 2門4座硬頂跑車 |
最高車速(km/h) | 249 | 249 | 233 | 233 |
官方0-100km/h加速(s) | - | - | - | - |
整車質保 | 三年或10萬公里 | 三年或10萬公里 | 三年或10萬公里 | 三年或10萬公里 |
首任車主質保政策 | - | - | - | - |
車身 | Mustang 2015款 5.0L GT 性能版 | Mustang 2016款 5.0L GT 運動版 | Mustang 2016款 2.3T 運動版 | Mustang 2016款 2.3T 性能版 |
長度(mm) | 4784 | 4784 | 4784 | 4784 |
寬度(mm) | 1916 | 1916 | 1916 | 1916 |
高度(mm) | 1387 | 1387 | 1387 | 1387 |
軸距(mm) | 2719 | 2719 | 2719 | 2719 |
前輪距(mm) | 1570 | 1570 | 1570 | 1570 |
后輪距(mm) | 1637 | 1637 | 1637 | 1637 |
車身結構 | 硬頂跑車 | 硬頂跑車 | 硬頂跑車 | 硬頂跑車 |
車門數(個) | 2 | 2 | 2 | 2 |
座位數(個) | 4 | 4 | 4 | 4 |
油箱容積(L) | 59 | 59 | 59 | 59 |
后備廂容積(L) | 382 | 382 | 382 | 382 |
整備質量(kg) | 1734 | 1734 | 1661 | 1661 |
發動機 | Mustang 2015款 5.0L GT 性能版 | Mustang 2016款 5.0L GT 運動版 | Mustang 2016款 2.3T 運動版 | Mustang 2016款 2.3T 性能版 |
發動機型號 | - | - | - | - |
排量(mL) | 4951 | 4951 | 2261 | 2261 |
排量(L) | 5.0 | 5.0 | 2.3 | 2.3 |
進氣形式 | 自然吸氣 | 自然吸氣 | 渦輪增壓 | 渦輪增壓 |
發動機布局 | - | - | - | - |
氣缸排列形式 | V | V | L | L |
氣缸數(個) | 8 | 8 | 4 | 4 |
每缸氣門數(個) | 4 | 4 | 4 | 4 |
壓縮比 | 11 | 11 | 9.5 | 9.5 |
配氣機構 | DOHC | DOHC | DOHC | DOHC |
最大馬力(Ps) | 422 | 422 | 314 | 314 |
最大功率(kW) | 310 | 310 | 231 | 231 |
最大功率轉速(rpm) | 6500 | 6500 | 5500 | 5500 |
最大扭矩(N·m) | 530 | 530 | 434 | 434 |
最大扭矩轉速(rpm) | 4250 | 4250 | 2500-4500 | 2500-4500 |
最大凈功率(kW) | - | - | - | - |
燃料形式 | 汽油 | 汽油 | 汽油 | 汽油 |
燃油標號 | 95號 | 95號 | 92號 | 92號 |
供油方式 | 多點電噴 | 多點電噴 | 直噴 | 直噴 |
缸蓋材料 | 鋁合金 | 鋁合金 | 鋁合金 | 鋁合金 |
缸體材料 | 鋁合金 | 鋁合金 | 鋁合金 | 鋁合金 |
環保標準 | 國V | 國V | 國V | 國V |
變速箱 | Mustang 2015款 5.0L GT 性能版 | Mustang 2016款 5.0L GT 運動版 | Mustang 2016款 2.3T 運動版 | Mustang 2016款 2.3T 性能版 |
擋位個數 | 6 | 6 | 6 | 6 |
變速箱類型 | 手自一體變速箱(AT) | 手自一體變速箱(AT) | 手自一體變速箱(AT) | 手自一體變速箱(AT) |
簡稱 | 6擋手自一體 | 6擋手自一體 | 6擋手自一體 | 6擋手自一體 |
底盤轉向 | Mustang 2015款 5.0L GT 性能版 | Mustang 2016款 5.0L GT 運動版 | Mustang 2016款 2.3T 運動版 | Mustang 2016款 2.3T 性能版 |
驅動方式 | 前置后驅 | 前置后驅 | 前置后驅 | 前置后驅 |
四驅形式 | - | - | - | - |
中央差速器結構 | - | - | - | - |
前懸架類型 | 麥弗遜式獨立懸架 | 麥弗遜式獨立懸架 | 麥弗遜式獨立懸架 | 麥弗遜式獨立懸架 |
后懸架類型 | 多連桿式獨立懸架 | 多連桿式獨立懸架 | 多連桿式獨立懸架 | 多連桿式獨立懸架 |
助力類型 | 電動助力 | 電動助力 | 電動助力 | 電動助力 |
車體結構 | 承載式 | 承載式 | 承載式 | 承載式 |
車輪制動 | Mustang 2015款 5.0L GT 性能版 | Mustang 2016款 5.0L GT 運動版 | Mustang 2016款 2.3T 運動版 | Mustang 2016款 2.3T 性能版 |
前制動器類型 | 通風盤式 | 通風盤式 | 通風盤式 | 通風盤式 |
后制動器類型 | 通風盤式 | 通風盤式 | 通風盤式 | 通風盤式 |
駐車制動類型 | 手剎 | 手剎 | 手剎 | 手剎 |
前輪胎規格 | 255/40 R19 | 255/40 R19 | 255/40 R19 | 255/40 R19 |
后輪胎規格 | 275/40 R19 | 275/40 R19 | 255/40 R19 | 255/40 R19 |
備胎規格 | 無 | 無 | 非全尺寸 | 非全尺寸 |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