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 15:15 當汽車設計讓大眾知曉時,它便不再神秘!(二)
在他工作臺后方是一個設計工具的儲藏柜,成堆的COPIC牌馬克筆、24色彩色鉛筆、黑色簽字筆、“丁”字尺,甚至還有袋裝的刀片。學生時代畫Sketch時常用的工具,即使多年之后換上更高端的數位板,原始的繪畫工具還不能遺棄。
在我們談到現行設計教育方式,難免會有對中國高校教育方法的無奈。現在的高校太注重功利性了,國內學生的基礎不比國外差距多少,可是我們創意想法從小就開始被逐漸限制、扼殺...不談也罷!
設計流程的第三步是評審,如果項目是奔馳中國設計中心來執行,就需要團隊每一個設計師將各自的方案交給布雷先生評審,準備接下來方向的確定與精細效果圖繪制。如果是全球的設計項目,設計中心就需要去與其他設計中心競爭,奔馳設計總監戈登·瓦格納(Gorden Wagener)先生或者總裁蔡澈先生(Dieter Zetsche)將會介入評審。
假設進行的是一個全球的設計項目,需要奔馳中國的設計中心提出兩套解決方案。布雷先生會選出兩套方案,制定下一步的方向,每個人都將參與項目中,細化產品的局部。緊接著的第四步就是項目的效果圖,這時汽車的外形將被確定下來,在確定外形設計方向后,視項目的需求制定內飾設計的進程。
第五步是制作模型,奔馳內部進行到這一步是制作1:4大小的油泥模型,一般由設計師親自操刀,因為這樣可以對自己作品有更好的把握。當高層確定量產之后,就需要三維坐標測量,數據會輸入電腦進行三維建模,而油泥模型師開始準備1:1油泥模型。
當然,量產前的準備并不是這么簡單,各方面的工程師、市場部門將會介入,針對設計的每一個細節進行研究,直到找到最準確的解決方案。出來后的樣車還要經過風洞、碰撞、路面測試等才能最終上市,我們所見的諜照一般都是在路試階段被發現的。自然說,在奔馳內部,一款車型從調研到量產需要3年的時間,設計師需要有3年后消費者審美和需求的前瞻,這可不是簡單就能做到的事情。
老一輩奔馳設計師探索出汽車設計流程用詳細有序的步驟劃分每個設計階段,保證汽車設計的工程可行性和藝術浪漫性。是的,汽車設計是一門浪漫的藝術,需要你將汽車當做愛人緊密的貼合。忘記是在哪本書有趣生動的去描述汽車設計師:一名合格的汽車設計師=30%的科學家+30%的藝術家+10%的詩人+10%的商人+10%的推銷員+10%的事業家。
自然給我們介紹了他平時所用的設計工具以及奔馳內部的設計流程后。我看了下時間,指針掛在15:30分上,為了不打擾其他設計師的工作,我們決定結束設計中心這段探訪。但工作室中央設計概念宣傳板始終吸引著我們,展現的是smart e-scooter概念車。下面,自然將和我們分享smart e-scooter概念車設計故事和不同的解決方案。令我意外的是,結束探訪的時候,奧利弗·布雷邀請我們去他的辦公室。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