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排氣系統
特點:注重效率、降低噪音
當我們掀開車輛發動機艙蓋時,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發動機,而在這之中,進、排氣系統也是最容易被觀察到的細節之一,因此我們的拆解便從這個對發動機而言,無異于呼吸道的部分看起吧。
對于我們這些日常駕駛車輛上下班、閑暇時間出游的普通用車人而言,我們對發動機的需求更多的是希望其在保證“夠用”的前提下,更平順、更安靜、更耐用。進氣歧管上包裹材料便是降低車輛行駛時傳遞至車廂噪音方法的一種。
此外,節氣門的布置位置與朝向同樣存在一番考量,對于搭載渦輪增壓與缸內直噴技術的發動機而言,節氣門部分可能會有機油堆積,因此,這個安裝方向可以幫助機油進行回流,避免堆積。
缸蓋內的排氣歧管與水道交錯布置使得發動機運轉時,冷卻液與排氣歧管實現熱交換,冷車啟動時可以利用排氣產生的溫度給冷卻液“加熱”,與傳統冷卻系統的溫控邏輯相結合,使發動機水溫盡快上升至最佳工作溫度。
無論在底盤還是車門、防撞梁以及發動機的拆解中,我們總是會十分留心供應商,這并非是羅列品牌的舉措,從中可以看到廠商以及供應商之間的合作關系,以及相關產品布局。這臺1.4T發動機選擇上海菱重的產品,除了成本、技術上的考量外,工廠更近的地理位置相信也是選擇原因之一。
前面提到了這臺發動機使用了模塊化開發的理念,這也就是說同一系列、不同排量的發動機部分零部件可以做到通用,對于廠商而言降低了開發以及采購成本,對于消費者而言,我們可以花更少的錢,買到性價比更高的車輛。
在評測、試駕中,我們常會形容一臺渦輪增壓車型存在遲滯感的情況,許多人會推測是渦輪葉片直徑過大亦或是調校不合理。那么,真實情況是什么?或者說,什么會影響這種情況的發生呢?答案之一便是下面展示的這個不起眼的小家伙。
此前的拆解中,我們亦在其他發動機上見到過這種真空泄壓閥與電控廢氣閥搭檔組合的方式,而前面我們提到的遲滯感問題的解決方法之一便是其中的這個電控廢氣閥。下面就讓我們試著還原下當時的情況吧。
電控廢氣閥平時是關閉狀態,當節氣門關閉時,渦輪葉片轉速仍處在與發動機轉速匹配的狀態,就會導致渦輪增壓器到節氣門這段氣道內的壓力驟升,這些壓力會反作用于渦輪葉片,降低它的轉速,如果不對這一現象進行干預,駕駛員再一次踩下油門踏板或變速箱完成升擋后,渦輪增壓器顯然并不能即時建立足夠的進氣壓力,最終造成加速響應慢的現象。因此它的作用之一,便是優化我們常說的車輛行駛質感。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