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氣機構
特點:雙可變氣門正時系統
僅僅是有了我們上面說到的進、排氣系統,發動機還是無法暢快“呼吸”的,這就像我們在靜坐與高強度運動時,身體對于吸入的空氣與排出的廢氣需求不同一樣。為了解決發動機工況下不同的需求,聰明的工程師們想出了各種調節方法,這其中誕生了諸如本田的i-VTEC、豐田的VVT、奧迪的AVS、寶馬的Double-VANOS與Valvetronic、菲亞特Multiair等等經典之作。在這個可謂方寸之間的區域,集中了工程人員的奇思妙想。
對于我們而言,參數上的65°與56°似乎距離我們有些遙遠,您只需要記住更大的角度意味著其對于氣門正時調節范圍更廣,更貼切的說就是ECU對于進、排氣系統的調節幅度更大,其結果便是對發動機油耗以及動力性表現均有積極作用。
在配氣機構中,除了凸輪軸以及正時調節器外,執行機構之中的搖臂、挺柱作用同樣不可忽視。它們的作用便是將凸輪的推力傳遞給推桿或者氣門,這部分結構的摩擦或者說阻力大小,將會左右正時系統調節的精準性。在這部分結構中,這臺1.4T發動機使用了滾子搖臂氣門驅動結構。
此外,拆解時可以看到上汽這臺1.4T的凸輪軸蓋是傳統的獨立個體結構,它的優點是便于維修與更換,車主用車成本更低。不久前我們在蒂森克虜伯技術大會及拆解過的EA211發動機上,看到了將凸輪軸蓋、軸承、缸蓋作為一個總成的結構。相比獨立結構而言,其重量更輕,不過缺點是后期維護成本更高。
配氣機構對于發動機而言更像是人類智慧的大腦,它調整邏輯的好壞直接決定了發動機進排氣效率,最終會影響到車輛動力以及燃油經濟性。優秀與糟糕的配氣系統會使發動機產生類似職業馬拉松與病人賽跑的差距。
在這臺1.4T發動機的配氣機構上,我們除了可以觀察到更大的調整范圍以及減小摩擦、損耗的設計,還能看到其并沒有單純為了追求應用新技術,而采用模塊化設計,這樣的設計亦是考慮到后期使用成本的考量。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