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部開發——電子化與自動駕駛
既然說到了未來科技,那電子技術主導已然是大勢所趨,越來越多的傳統機械零部件結構將被更電子化的零部件所替代,在未來,駕駛將成為一件更簡單的事情。
其實汽車電子化這一概念,并不是什么新興產物。在20世紀車身電子穩定控制系統(簡稱ESC)的普及便能看出,車輛未來的發展勢必離不開與電子系統的關系,從ESC到如今的各種高階駕駛輔助系統和車內的各項科技舒適配置,每一次進步,都在詮釋著“科技改變未來”這一句話。
在本次車展當中,如果你僅僅看到了越來越大的中控臺屏幕和越來越集成化的功能配置,那你就“圖樣圖森破”了。其實在很多駕控體驗方面,高度電子化改進也在悄然進行當中。比如我們本次有幸對話到了賓利董事會負責技術領域的羅爾夫·弗萊徹先生,與他交流了在未來電子化領域發展上的一些看法。
雖說從單一品牌角度去看待電子化發展進程不夠全面,但從廣義方面去展望,強化電子化基礎領域(也就是車用電源)和讓電腦去控制復雜機械操作(電子輔助主動調節機械部件運作)這兩個方向而言,對于每一家車企都將是未來的必經之路。從純機械化過渡到電子機械化,這種轉變需要電子技術與機械結構的配合一同實現,以便完成輔助操控與駕駛方向的變革。
這也就是說明了,對于一些品牌來說,致力于發展電子化去完善操控體驗,而不是將這種樂趣抹殺,會成為未來的一種方向,諸如電子渦輪(可以保證持續穩定的進氣壓力,使得發動機初段輸出更線性,彌補傳統渦輪帶來的渦輪延遲問題)和主動懸架系統在內的諸多電子化改革,其實都是為了更容易讓駕駛者體驗到駕控樂趣。
除了電子化機械結構的一些問題之外,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高度電子化的車輛在實現一些電子安全輔助功能方面,也要比電子化程度低的汽車更加容易實現。舉個例子,想要實現車道保持功能,勢必要牽扯到轉向的問題,既然要讓其能夠自主依靠電子驅動,實現轉向功能,那么電子助力轉向為基礎的轉向系統勢必要更加容易開發出這一功能。
而在另一個領域——自動駕駛方面,其實完全可以理解成為是電子技術進步的一次匯總。想要實現自動駕駛,首先得需要讓車有認知意識(通過各種傳感器實現)、判斷意識(通過電腦判斷邏輯實現)和執行意識(主動電子控制實現)三方面完成。這三方面都屬于高度依賴于電子控制技術,而并不是簡單的通過復雜機械就可以完成的邏輯過程。
讓電腦去代替駕駛者,從本次車展中的一些展臺展品上,我們也能看到這一未來趨勢在實現上的一些想法。對于法雷奧和博世這些零件企業來說,他們要做到的不僅僅是完成這些高精尖傳感器的量產化,以解決成本給自動駕駛領域帶來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要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下,實現如何去讓這些安全輔助系統和駕駛輔助系統協同配合,完成自動駕駛操作。
就現階段而言,高階的輔助駕駛系統其實已經能夠完成很多簡單工況的自動駕駛功能,只是在從高端車型下放技術方面,還有很多成本問題問題方面需要解決。并且無人駕駛與自動駕駛在概念上還是有一定差異:自動駕駛是指車輛可以自主行駛,實現自主判斷與執行操控,在一些需要人為介入的情況下還得依靠駕駛者本身;而無人駕駛是完全讓汽車自主判斷操控,沒有人為介入操作的概念。所以上圖中所提到的長安無人駕駛,實際上在現階段僅僅能算作是一種自動駕駛的實驗,但其進步是毋庸置疑的。
除了現階段的自動駕駛還暫且實現不了復雜工況的正確判斷之外,在這背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需要考慮:法律問題。究竟一套自動駕駛系統能不能算作是一位駕駛者?當出現事故的情況下,究竟該如何去定責?在這一問題上來說,一方面有待于法律的完善(其實現在已經有很多國家正在擬定自動駕駛的相關法律,而美國內華達州、加州和佛羅里達洲已經為此立法),但另一方面也需要各大車企與零配件廠商的協同配合。配合?這方面怎么去配合呢?其實也很簡單:如果讓車輛之間實現交流,這件事不就解決了?想要實現交流,車與車之間的互聯網建立也是未來發展的重點之一。
通過本次車展在電子技術方面的參觀,電子機械化、自動駕駛與車聯網的建立,這三方面一定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三方面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并且不僅僅是國外企業在這三個方面極為重視,國內的很多車企也在緊鑼密鼓地研發當中。
編輯點評:
在本次車展當中,技術領域的展示不僅看到了各大廠商對于技術的不同理解,也看到了一些未來發展的大方向:電子控制領域。無論從發動機、傳動系統還是電子化進程,電子控制領域的重要性在未來汽車研發過程中將成為主導,而一切依賴于此的技術升級,甚至于將在未來改變我們的用車習慣。這不是什么異想天開,如果你細心觀察,其實它們已經悄然發生了。(文/圖 汽車之家 舒寧 攝 汽車之家前方報道團隊)
相關鏈接:
車展啟示錄:你以為他們真的只想造車?
//www.china-wallpaper.com/tech/201605/887919.html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