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3 江淮汽車
2015年對江淮來說是重要的一年,這家公司在意大利投資建設的設計中心在這一年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路迪所帶領的設計工程團隊也開始走向前臺成為江淮自主設計的一面旗幟,這一切始于瑞風S3的上市,這一年,瑞風S3為江淮貢獻了近20萬臺的銷量,成為絕對的戰略車型。
相比其他廠商,江淮汽車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沒有上演絕處逢生的機會,巨大的商用車市場為江淮汽車灌輸了充足的生產資源,而在乘用車業務發展初期,2007年,江淮選擇率先推出SUV車型,但當時,中國家庭還沒有真正釋放對SUV車型巨大的需求,再加上上市初期逼近14萬元的價格,盡管后期增加的小排量車型在價格上有所下探,但依舊很難幫助瑞鷹獲得更多的生存空間。
雖然,瑞鷹從名義上來說是江淮自主研發的車型,但不得否認的是當時的研發團隊還是很大程度的借鑒了現代圣達菲的車身參數以及技術架構,只不過,由于合作關系的破裂,現代拿著圣達菲的技術轉頭去找了華泰。華泰圣達菲車型先于瑞鷹一年上市(2006年),相近的造型,更親近的韓系血統,顯然,在主要的汽車消費城市中,國產圣達菲受到了較高的關注度,需要注意的是,在進入21世紀后的第一個十年里,如今爆發出巨大吞吐量的三線及以下城市還處于休眠狀態中。
這樣來看,在價格上相對便宜(還沒有便宜到能讓三線及以下城市用戶普遍接受的地步)的瑞鷹,又很難觸動一、二線城市中的那部分用戶,綜合一系列原因,瑞鷹并不能稱之為成功。
在此后的8年里,江淮乘用車一直都在以轎車產品為中心,悅悅、同悅、和悅、賓悅這幾款車型幾乎覆蓋了中國品牌能夠為一般家庭所提供的買車需求,但這幾年的江淮始終處于一個平穩階段,年銷量幾乎沒有浮動。
其實,江淮內部始終在尋求突破,要不他們也不會在2009年的時候接納了從特斯拉回來的周鵬,并聯合推動18650電池技術的研發。而后,在2013年還推出了第二款SUV車型瑞風S5,相比其他競爭對手來說,動力是它的優勢,但車身尺寸缺乏競爭力,造型又略顯保守,再加之當時和悅是當之無愧的主銷車型,工廠排產也會有所選擇,所以,瑞風S5上市后始終不溫不火。
2015年,江淮迎來轉折。長安CS35是率先進入小型車SUV市場的中國品牌車型,同時也開創了一片全新的藍海,江淮也很好的抓住了這一新興市場,即便是個后來者,但憑借靈動的造型以及令人聚焦的大嘴格柵吸引了人們的關注,頓時間,小型SUV大量的剛需用戶有了另一個還不錯的選擇,順便說一句,CS35和瑞風S3均出自兩家公司在意大利的設計團隊之手。
隨著瑞風S3在市場上備受追捧,這款車背后的設計團隊也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路迪是意大利設計中心的掌舵者,在他看來,正是江淮總部賦予了他更多的空間才有機會將整個團隊的想法落地,但歐洲團隊與中國市場的隔閡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事實上,他組建的是一只多國部隊,意大利人、法國人、德國人、伊朗人,這些人長期湊在一起,文化的融合與沖突都會賦予這只隊伍一定的氣質,而打破隔閡的關鍵在于團隊文化與中國國情的匹配。不過,在經過一輪蒙眼狂奔之后,在海外建立設計中心的中國汽車公司在造型設計方面的理解與表達到達了一個平臺期。
編輯總結:
設計驅動型公司往往能夠在短期之內得到快速的發展,在很多行業都能找到相關的案例,這也是基于設計本身的屬性。就汽車行業來說,產品的發展周期和傳統意義上的設計很難得到同步發展,你知道,設計可能源自一波潮流,可能源自一個輪回,但無論它源起何地,設計風向是瞬息萬變的,這的確很符合快消品的特質,然而,一個汽車產品的換代周期至少在5年,如何能夠捕捉到未來5年的設計趨勢(這還不算至少兩年的開發時間)?
盡管很難,但用戶對造型的需求越來越渴望,這個程度隨著市場的成熟會更大。這件事最本質的核心在于核心技術的成熟讓用戶無需關心產品質量,從而將注意力放在了視覺質感、品味乃至個性化方面。十幾年前,中國品牌廠商還在以技術為核心尋求發展空間,現在,如果你不注重設計,那么,將沒有人會去關注你的產品價值!
之后,我還會陸續更新這個內容,另外,我和我的團隊還將深入這些被設計改變的中國品牌汽車公司,敬請關注。當然,如果你也感興趣這個話題,或者有想了解的設計內幕也可以在微博上@我(@小小李師傅)。(圖/文 汽車之家 李博旭)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