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車身前后部分的結構,你需要知道的事
好了,廢話不多說,讓我們先從這臺“事故”車,來看看關于車身結構方面的一些知識。首先從基礎結構講起,一臺汽車的白車身包含什么?其實就是一臺車的主體框架和它的外覆蓋件,但不包含“四門兩蓋”。
而至于說在受到碰撞之后,車身是如何受力并分散掉的,我們分為車頭/車尾吸能保護與車身側面/車頂框架兩個部分來具體為你闡明。先來說說車頭/車尾,與側面不同的是,由于車頭與車尾區域與乘員乘坐位置還留有一定吸能的空間,故在應對碰撞的時候,與其設計的比較堅硬,不如將它們設計得更“軟”一些。
為了保證前防撞橫梁在碰撞的時候僅發生彎折而非斷裂,在橫截面造型上就要下一番功夫。哈弗H6的防撞橫梁采用的是類似“B”字形的設計,材質為沖壓鋼板。除此之外,在其它車型上你還能見到“日”字形與“目”字形等橫截面形狀的橫梁設計,它們的目的都是為了增加橫梁的強度,以保證橫梁不發生失效斷裂。要知道如果橫梁發生了失效斷裂的話,碰撞力將會直接入侵前發動機艙,進而直接讓發動機等零部件直接入侵到乘員艙內,后果不可想象。
車頭縱梁主要承受的是由橫梁傳遞過來的正面碰撞力,由于其傳遞路徑位于乘員艙下方,不存在入侵問題,故在這里的設計可以采用強度較高的鋼梁。不過在碰撞力傳遞引導方面,這里也是可以做優化設計的,而優化設計的主要體現就在乘員艙底部縱梁位置。
上面說到的都是一些大重疊角正面碰撞下,車頭位置的受力情況。那么像IIHS 25%小重疊角正面碰撞這樣的情況呢?要知道這樣的碰撞環境很有可能就繞開車頭橫梁了,那碰撞力不就直接傳遞到乘員艙了嗎?
前文說到,由于車頭與乘員艙還有著一定距離,故如果能利用好這段距離,做好吸能與力的正確傳遞作用,那么對于這種正面碰撞就不是什么難題了,小重疊角正面碰撞同樣如此。一種方式是,通過加寬前防撞梁尺寸,讓前防撞橫梁盡可能地接受碰撞力,并在左右兩側做斜梁設計,將碰撞力通過斜梁傳遞到車頭縱梁部分實現保護。但這樣的設計其實就是在原有的結構技術上做了一些強化,其真正能應對小重疊角碰撞的能力十分有限,而這就對車頭結構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于車身的車頭結構部分差不多就是這些,我們再將視線轉向車尾。其實車頭和車尾在碰撞保護與吸能方面的設計會比較相似,都是采用了防撞橫梁承受碰撞力,再加以吸能并傳遞到車底縱梁的方式。
說了這么多,現在的你是不是感覺受益匪淺,終于知道車頭車尾碰撞結構安全的奧秘了?別著急出去和別人顯擺,因為接下來還有干貨等著你。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