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乘員艙與籠狀車身強度,你需要知道的事
說完了車頭/車尾,我們再來看看車側與車頂。這兩個部位有別于車頭/車尾的最大區別,相信你也能看得出來:沒有可以緩沖的區域!沒錯,在受到碰撞的情況下,車側和車頂位置是直接貼附于乘員艙的,故在這一地方布局吸能設計,顯然是不現實的。
前文提到了車底縱梁,它是用于傳到并釋放前后兩端碰撞力的結構,除此之外,車底還有一些橫梁結構,便是用于強化橫向碰撞力分散的結構。當車輛受到側面撞擊的時候,車身側面直接受到的側向力將通過這里分散到車身底部,以達到卸力的作用。
有了這一套框架體系,當車輛發生側碰或翻滾事故的時候,它便能保證乘員艙的完整性,使得乘員艙不會受到過大的沖擊變形。下面我們就通過這次碰撞實驗實例來為你分析在翻滾情況下,車身主體結構發生的一些變化。
哈弗H6翻滾測試視頻:
(想看翻滾測試結果?開頭有鏈接,這里再給你一次:哈弗H6翻滾測試)
就像前文說到的一樣,這種翻滾實驗主要考驗的是籠狀車身部分的強度,與車頭/車尾結構安全的相關性不大。從實拍圖片上看,由于右側A柱為拋出時的第一次撞擊受力位置,故這里產生了籠狀車身的最大可見形變。
所以說,即便在A、B柱等位置采用了超高強度(>1500MPa)的熱成型鋼作為主體框架結構,它仍然會產生一定入侵量。那么這個入侵量究竟對車內造成了多么大的影響呢?我們來到車里一探究竟。
所以說,在車側和車頂位置,一定要采用強度足夠高的鋼梁,并在設計上保證碰撞力能及時分散到其它方向,才能保證乘員艙的完整性。這一點是與車頭、車尾部分的安全結構設計所不一樣的地方。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