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會“自己走路”更重要
除了底盤開發工作之外,長安北美研發中心另一項“突出貢獻”便是在自動駕駛方面。我們都知道,現階段在自動駕駛開發方面,我國還存在著一些法律問題亟待完善,所以想要放手測試自動駕駛系統,不來一趟美國絕對是不可能的。
底特律的話,之前我們已經提到過很多次了,包括位于底特律的研發中心在內,這邊的主要工作是在于自動駕駛的硬件與程序開發。而要想做到自動駕駛功能,除了借助于現有外籍團隊的技術實力之外,必要的硬件和模擬場地也是這里所能提供的條件。
采集后的模擬駕駛數據將對于樣件開發、調整和未來實現自動駕駛都有著一定貢獻。有人可能就不理解了,前兩方面還比較直觀能明白,這些數據為何對自動駕駛也有著一定幫助?我們都知道,自動駕駛系統的軟件建立是要以車輛硬件反饋數據作為支撐的,然而這套基礎反饋數據在哪里?其實在模擬駕駛階段就已經開始實現采集了,而后再通過建模、仿真和路試等階段逐步完善。
也就是說,模擬駕駛的采集數據不僅要作為實現自動駕駛的數據儲備,更多地是讓這種操作習慣做樣板,以實現更像人工駕駛一樣的自動駕駛感受和操作邏輯。這種做法在自動駕駛開發過程中很常見,它可以讓整個自動駕駛系統更加趨于人工操控邏輯,并通過模擬駕駛狀態,發現在模擬操控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全世界的自動駕駛技術在硬件方面,諸如長/中距毫米波雷達、視覺傳感器和激光雷達在內,無論在量產成本方面還是功能方面,都是非常成熟的水平,足以應付一般道路的自動駕駛技術了。
在自動駕駛開發初期,整個開發團隊在硬件方面的準備工作并非難事,而其最大的難點主要是在于傳感器偵測收集到實際路況的時候如何解析、判斷數據并正確執行操作,這方面工作則主要集中在軟件層面領域。也就是說,好的自動駕駛系統不一定有很多傳感器,但其算法邏輯一定是縝密而聰明的。
在經歷了多次傳感器、程序與路試調整,建立好自動駕駛系統初步構架之后,下一步工作便是如何將其二次完善并集成在量產車型上,在這一步工作當中,小型化、集成化與量產化設計尤為重要,而這就要依賴于供應商們的配合,并且不局限于上述所說的這三部分,還有在更換傳感器之后的校準和二次調校等方面的工作,十分復雜。
既然提到了供應商,那么我們就要說到北美的另一邊——加利福尼亞州。得益于硅谷和加州大學等先天優勢,像谷歌等新興自動駕駛開發企業基本都在這里進行開發,而這里針對自動駕駛的軟硬件供應商也十分豐富,當地州政府對于自動駕駛開發也有著不少利好政策。這就不由地想要發問于長安:難道你們就不曾想過來加州“學習一下”?
加州與底特律所在的密歇根州一樣,這兩個地方的政府都十分鼓勵自動駕駛技術開發,并且他們會為這些具備自動駕駛開發資質的企業頒發測試車牌照,長安正是獲得資質的企業之一。也就是說,在加州和密歇根州,長安的自動駕駛測試車可以與其它社會車輛一同在路上行駛,這樣一來,對于自動駕駛系統完善實際道路工況帶來了巨大便利,而這一優勢,也正是國內自動駕駛開發工作遇到的一大困難。
目前,長安自動駕駛系統的開發進程已經成型,底層程序構建完畢,在封閉場地內的功能實現也完全不成問題。下一步,便是在量產化、二次調校與工況豐富上加以完善,未來他們還會為這套系統加入深度學習程序,以盡可能快地速度讓這套自動駕駛系統量產出來。
全文總結:
透過北美汽車百年興衰,我們尋找到了長安在北美設立研發中心的答案——經驗豐富、條件開放、互惠共贏。我想這三個關鍵詞不僅僅是長安選擇在美國開發底盤與自動駕駛的原因,更是大批中國品牌走出國門,實現真正的技術層面上與國際接軌的理由吧。我們每一位華夏子女,誰又不想讓咱們中國品牌自強起來呢?而若想彎道超車的話,我想先請教這些有經驗的汽車大國一定是不爭的事實。之后我們會回歸到長安的老家——重慶,看看長安將產品落地的整個過程。(文/圖 汽車之家 舒寧)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