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動力的成長:中國品牌開始嘗試自主研發
經歷了品牌建立初期的采購或仿制發動機后,各個品牌的領導者大多都明白了發動機作為汽車三大件之一,必須掌握核心技術才能擁有競爭力,否則只能受到發動機供應商的牽制。因此在銷量和利潤穩定后,中國品牌紛紛開始了對乘用車發動機的研制,這其中采用購買發動機生產線的奇瑞無疑走在了前列。
2002年開始,奇瑞公司與世界著名的奧地利AVL發動機合作,聯合研發了排量從0.8L到4.2L的多款發動機,且排放水平全部達到2005年才正式實施的歐四排放標準。 2005年底,奇瑞的新發動機ACTECO正式下線,這是中國品牌研發的第一個發動機。
如今,ACTECO系列發動機已經發展至第三代,排量方面也遵循著國際趨勢超小排量、增壓化發展,最新的1.6TGDI發動機于去年下線,也是首款排放達到“國六“標準的中國品牌發動機。
許多人在得知江鈴將生產1.5T發動機后,都認為他們直接將合資的美國伙伴福特的那款三缸發動機拿來做了一些細小的變動而得來,可實際上江鈴的1.5T發動機與福特的1.5T發動機在結構上存在著許多明顯的差別,確實是他們自己研發的發動機。
還有一些中國品牌,采用不同的方式引進國外先進的發動機技術,例如長安,在英國設立了海外研發中心,大量雇傭當地優秀的技術人員,及他人所長為己用,再定期將一批批重慶總部的工程師送到英國研發中心去工作和學習,不僅將外籍工程師的技術和經驗及時的運用在現階段的研發之中,還讓他們成為國內年輕工程師的老師,一舉兩得。
具備正向研發發動機的能力,不再依靠采購或仿制,這標志著中國的乘用車工業在經歷了三十年的發展之后已經漸漸的走向成熟。然而汽車工業是一個需要時間來積累和沉淀的產業,至今為止發展不到四十年的中國品牌如何能夠趕超歐美發達國家長達百年的汽車工業呢?隨著國家政策的傾斜,大力發展新能源,似乎是讓中國汽車工業走向世界第一梯隊的答案。
- 中國動力的成熟:中國品牌開始大力發展新能源
這里所說的新能源汽車,更準確的來說是電動汽車。與傳統內燃機相比,電動車細分市場的起步較晚,國外傳統車企通過數十年時間在發動機、變速箱、四驅結構等方面建立起來技術壁壘將不復存在,各個廠商都處于相對公平的起跑線上競爭,因此相比傳統內燃機技術來說,獲得突破的概率更高。
提到中國品牌在新能源方面的車型,也許你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來自深圳的比亞迪了。這家做電池出身的企業本身就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存在著優勢:三電系統均可以自給自足。再加上企業本身在新能源車方面發力較早,目前在國內的新能源領域已經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
除了這些傳統車企外,另一股生力軍也不得不提,那就是新創車企,其中進展最快的要數蔚來汽車與威馬汽車了。許多人提到新創車企,第一反應都是“PPT造車”。無疑這些企業在成立之初,都依靠漂亮的PPT進行路演和融資,但是又有多少到最后真的存活下來呢?因此“PPT造車”如今也被賦予了一絲貶義。但是蔚來和威馬卻通過代工及自建工廠兩種形式,將量產產品帶到了大家面前。
也正因為以上的種種原因,新能源汽車近幾年來在我國發展的如火如荼,雖然占年銷量的比例還不高,可是增長速度卻非常明顯。當然,隨著技術的進步,汽車變得不再是單純的一種出行交通工具了,網聯汽車概念的出現,讓汽車能夠更過的融入到生活之中,車企的角色也在漸漸的發生著變化,如果只知道埋頭造車而不善于經營,在這個推陳出新的年代,“酒香也怕巷子深”。
總結:
改革開放四十年見證了中國的乘用車工業從無到有,雖然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其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完善的一面,但如今隨著中國品牌站穩了腳跟,也開始在動力方面推陳出新,向著更好的方向前進。本期簡單回顧了下這段風雨歷程,接下來,我們會深入各個中國品牌,探究在這四十年時光中他們在動力方面的變革,也請大家持續關注40年巡禮之中國品牌動力系列文章。(文/圖 汽車之家 苗帥)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