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啟示錄] 現在智能化、自動化不僅是汽車行業的轉型方向,更是國家發展的風向標。除了每年節點般的國內各大車展之外,圍繞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前沿科技打造的大型展會,也愈發受到了國人的關注,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就是其中之一。
這段時間,惡搞無人配送小車的短視頻,在某平臺火的不行。暫不說這種行為的對錯,至少關注無人駕駛的不再只有媒體或相關業內人士了。而在2021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跟自動駕駛技術相關的展品占了半壁江山。不僅如此,“可編程”的汽車、會讀唇語的語音識別系統等,為智能座艙的下一步做了鋪墊,也將汽車的可玩性從機械向電子化延伸。本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的展品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跟小編一起走進文章吧。
自動駕駛“遍地開花”
◆未來公交車和出租車的樣子
2016年專攻無人駕駛技術平臺的公司——Auto X在深圳正式成立,并在2019年先后拿下了深圳與上海的自動駕駛測試牌照。今年1月Auto X開始了無人駕駛出租車RoboTaxi項目的試運營。
相比傳統毫米波雷達,4D毫米波雷達不僅有更高的分辨率、更長的探測距離,也能滿足全天候運行的需求。同時4D毫米波雷達還能提供被探測物體的高度信息,正因如此,它可以識別出路面上的水瓶、橡膠碎片等物體。為了驅動這些傳感器,Auto X第五代平臺采用了英特爾32核雙CPU架構與英偉達7nm安培架構的GPU,域控制器算力達到了2200TOPS。
在Auto X第五代自動駕駛技術平臺上,無論冗余充足的傳感器數量還是高算力域控制器應用,都可謂是“不計成本”的存在。尤其是攝像頭等傳感器上,還裝備了清潔系統,盡可能規避了環境對探測能力的干擾。這些不僅保障了自動駕駛車輛的穩定運行,更將人工接管率降到了最低,甚至做到無人駕駛,這也是Auto X研發第五代平臺的初衷。
可預見的是,伴隨第五代自動駕駛技術平臺服役,車內安全員的參與度會進一步降低,同時Auto X也在逐步完善自動駕駛算法,并探索性價比最高的傳感器硬件方案。而RoboTaxi項目也在從試運營開始向商業化轉身。
近年來,各家的自動駕駛方案在從概念展示逐步變為“準”商業化項目,除了發布第五代平臺、繼續發力RoboTaxi的Auto X之外,將自動駕駛小巴帶到現場的商湯科技也是例子。
商湯小巴的實際體驗跟常規公交車差不多,不過它目前的最高車速只有25km/h,這和實際情況有一定差距。如果真的投放到某條公交線的運營上,它的表現能否跟現場體驗一致,咱先畫個問號。另外,工作人員透露,小巴搭載的傳感器數量,可以根據測試場景、用戶需求進行調整,或許它也有“全副武裝”的樣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看我同事之前拍攝的視頻,聽聽他怎么說。
商湯小巴和Auto X RoboTaxi項目可以說是自動駕駛發力公共交通的代表作,經過前期研發與數據積累階段后,以它們為代表的的科技公司,開始拿出相對成熟且有商業化前景的方案了。不僅如此,上汽集團在本屆WAIC上宣布,今年年底前會有40-60臺L4 RoboTaxi產品在上海和蘇州投入運營,從而推進自身“視覺+激光雷達”智能駕駛路線的研發,并計劃2025年實現RoboTaxi量產;蛟S在不就的將來,它們會駛出試點地區進入咱們的日常生活。
◆物流業變革的進行時
除了公共交通領域外,自動駕駛也將觸角伸向了物流業。在本屆WAIC大會上,美團帶來自家的無人配送車,它的自動駕駛硬件方案與自動駕駛汽車很像。相比自動駕駛小巴和RoboTaxi,無人配送車可能是自動駕駛最先走進現實的落點。
不僅如此,無人配送車與自動駕駛汽車的底層邏輯一樣,交通規則是算法的一部分。同時借助傳感器探測的周圍環境與路況信息,并以此判斷自身的走與停。判斷有概率發生交通事故時,系統會通過剎停等方式避免,與抱著“碰運氣”思想的人腦不一樣。想想路上偶爾能嚇你一跳的外賣、快遞小哥,無人物流車也能提升道路通行安全。
滿足特定場景需求、為企業降低人工成本、提升道路安全性之余,無人配送車在快遞、餐飲外賣、生鮮配送以及零售業都有應用前景,沒準以后高鐵上高喊“啤酒飲料礦泉水”的就是這些無人小車了。至于采用無人配送車降低成本的相關企業,能否把提升的利潤分一部分反哺給消費者,就看他們的“良心”了。
◆亞米級定位是如何實現的
看過自動駕駛在公共交通與物流業的應用前景,再來聊聊自動駕駛不可少的一環——高精度定位。
同時千尋位置還與高德展開了合作,高德推出的智能三角警告牌,就能將交通事故定位到具體的車道內,并實時同步給手機端。前方事故在哪、如何規避等你都能提前知道,不過目前智能三角牌的普及度并不樂觀。
雖然有了北斗衛星系統和地面增強基站,但面對隧道等會屏蔽信號的路段時,手機導航軟件、領航輔助系統等大多依靠慣性導航,也就是通過輪速傳感器等硬件推測所在位置,等信號恢復后進行校準。這種策略能夠應急可誤差較大,如何通過技術手段解決信號不佳時的高精度定位問題,是值得我們期待的發展方向。
汽車的智商與可玩性如何體現?
時至今日,相信大家對整車FOTA升級等名詞已不再陌生,駕乘感受、續航里程等都能隨著軟件更新進行優化。為用戶帶來新體驗的同時,部分車企開始思考將車輛的控制權限交給用戶,通過編程實現功能定制化,比如威馬汽車此前推出的“威馬快捷”功能。
就像面餅、調料包能任意搭配的方便面,量多少、風味如何你說了算,可這些素材都是官方批量生產的,對用戶來說門檻不高、能滿足一定的個性化需求可也有局限性。這次零束展出的SOA系統,則是面向有編程基礎的用戶而生。
按照計劃,這套系統將在今年8月推出“體驗版”,用戶可以通過VR小車欣賞自己的作品。只是考慮到安全與法規因素,油門、剎車以及駕駛輔助系統等相關控制權限,短期內沒法向用戶開放。不過在未來,伴隨開放給用戶的權限數量增多,千人千面的汽車也有了更多可玩性。就像GameBoy游戲機+“金手指”+游戲卡,能玩出什么花樣全看自己的想象力了。從悠悠球、四驅車到游戲機的玩具變化過程,會不會在汽車上重演呢?拭目以待吧。
雖然距汽車實現完全“可編程”還有時日,但在提升汽車智商這事上,科技公司的技術成果可謂日新月異。目前智能語音識別、音源定向等技術在量產車上不罕見了,做到部分功能免喚醒的車也有不少。可語音系統帶來便利、智能的用車體驗之余,乘員間對話時跟喚醒詞讀音相近的短語,有概率造成誤喚醒現象的體驗痛點依舊存在。這次科大訊飛帶來的智能座艙多模感知系統,讓“干掉誤喚醒”成為了可能。
實現對人唇語和意圖的解讀后,這套系統不僅能有效避免誤喚醒現象發生,還能做到全時免喚醒,有了這項技術喚醒詞可能要退出歷史舞臺了。需要說明的是,這項技術對駕駛員狀態的判斷和唇語的解讀,主要依靠算法,對硬件沒有太高要求。因而我們大膽推測,車內帶駕駛員面部識別攝像頭且采用科大訊飛語音系統的車型,有可能通過OTA升級實現多模感知系統上車。
寫在最后
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就像一個蟲洞,滿足了我們預覽明日科技的好奇心。伴隨我國近年來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劃出了自動駕駛示范區,RoboTaxi、無人配送車等項目已投入“實戰”。雖然距正式商業化還有一步之遙,但公共交通、物流配送甚至零售業的改變正在進行,沒準自動駕駛在上述領域的應用會早于私家車。
至于智能化方面,從能讀懂你狀態、意圖的攝像頭,到構思將編程權開放給用戶。在可預見的未來,同一款車也能做到視覺效果、功能體驗等不同維度的千人千面,對智能化的理解也會從感知智能變為認知智能。關于智能汽車的明天,看官們有什么想法呢?(圖/文 汽車之家 馬一凡)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