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啟示錄] 現在智能化、自動化不僅是汽車行業的轉型方向,更是國家發展的風向標。除了每年節點般的國內各大車展之外,圍繞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前沿科技打造的大型展會,也愈發受到了國人的關注,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就是其中之一。
這段時間,惡搞無人配送小車的短視頻,在某平臺火的不行。暫不說這種行為的對錯,至少關注無人駕駛的不再只有媒體或相關業內人士了。而在2021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跟自動駕駛技術相關的展品占了半壁江山。不僅如此,“可編程”的汽車、會讀唇語的語音識別系統等,為智能座艙的下一步做了鋪墊,也將汽車的可玩性從機械向電子化延伸。本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的展品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跟小編一起走進文章吧。
自動駕駛“遍地開花”
◆未來公交車和出租車的樣子
2016年專攻無人駕駛技術平臺的公司——Auto X在深圳正式成立,并在2019年先后拿下了深圳與上海的自動駕駛測試牌照。今年1月Auto X開始了無人駕駛出租車RoboTaxi項目的試運營。
相比傳統毫米波雷達,4D毫米波雷達不僅有更高的分辨率、更長的探測距離,也能滿足全天候運行的需求。同時4D毫米波雷達還能提供被探測物體的高度信息,正因如此,它可以識別出路面上的水瓶、橡膠碎片等物體。為了驅動這些傳感器,Auto X第五代平臺采用了英特爾32核雙CPU架構與英偉達7nm安培架構的GPU,域控制器算力達到了2200TOPS。
在Auto X第五代自動駕駛技術平臺上,無論冗余充足的傳感器數量還是高算力域控制器應用,都可謂是“不計成本”的存在。尤其是攝像頭等傳感器上,還裝備了清潔系統,盡可能規避了環境對探測能力的干擾。這些不僅保障了自動駕駛車輛的穩定運行,更將人工接管率降到了最低,甚至做到無人駕駛,這也是Auto X研發第五代平臺的初衷。
可預見的是,伴隨第五代自動駕駛技術平臺服役,車內安全員的參與度會進一步降低,同時Auto X也在逐步完善自動駕駛算法,并探索性價比最高的傳感器硬件方案。而RoboTaxi項目也在從試運營開始向商業化轉身。
近年來,各家的自動駕駛方案在從概念展示逐步變為“準”商業化項目,除了發布第五代平臺、繼續發力RoboTaxi的Auto X之外,將自動駕駛小巴帶到現場的商湯科技也是例子。
商湯小巴的實際體驗跟常規公交車差不多,不過它目前的最高車速只有25km/h,這和實際情況有一定差距。如果真的投放到某條公交線的運營上,它的表現能否跟現場體驗一致,咱先畫個問號。另外,工作人員透露,小巴搭載的傳感器數量,可以根據測試場景、用戶需求進行調整,或許它也有“全副武裝”的樣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看我同事之前拍攝的視頻,聽聽他怎么說。
商湯小巴和Auto X RoboTaxi項目可以說是自動駕駛發力公共交通的代表作,經過前期研發與數據積累階段后,以它們為代表的的科技公司,開始拿出相對成熟且有商業化前景的方案了。不僅如此,上汽集團在本屆WAIC上宣布,今年年底前會有40-60臺L4 RoboTaxi產品在上海和蘇州投入運營,從而推進自身“視覺+激光雷達”智能駕駛路線的研發,并計劃2025年實現RoboTaxi量產;蛟S在不就的將來,它們會駛出試點地區進入咱們的日常生活。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