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新鮮技術解讀] 隨著近幾年車企們的新能源技術陸續開花結果,這些飛了很久的子彈終于讓中國汽車工業站了起來,像比亞迪DM-i、長城Hi4、吉利智擎、奇瑞鯤鵬等等相信大家都已經能侃侃而談了,不過這些車企混動技術背后的故事您不一定知道,那么本期內容咱們就先拿長城混動技術的發展給大家開個刀。
● 長城起家時差點去做三蹦子?
在座的各位估計都知道長城是一家河北保定的汽車制造廠,但大家可能不知道長城曾經差點就改行生產三蹦子了,不過他們很快在1995年調整了生產方向,靠著皮卡產品賺到了第一桶金,這當然要感謝“總司令”——魏建軍。
好景不長,隨著長城主力產品皮卡被制裁,差點改行去做三蹦子,但一次偶然的機會,魏建軍見到了4 Runner——一款和豐田海拉克斯皮卡相同底盤的SUV,于是在隨后的2002年,大家熟知的長城SUV時代就這么來了,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長城的新能源布局也已同步展開。
● 在新能源領域,其實長城布局還蠻早的
在這份規劃中,新能源汽車“三橫三縱”技術路線也初步確認,“三橫”指電池(包括BMS管理器)、電機、電控;“三縱”指純電動、混動以及氫燃料汽車。不過這些規劃在當時還比較遙遠,畢竟截止2000年全球電動汽車的銷量僅有6萬臺左右。
那時候,比亞迪已經將自己的首款插混車型F3DM推向了市場,對比之下長城的新能源汽車卻還在萌芽階段,更加遺憾的是,歐拉概念車和長城精靈EV都沒能成功上市。對于他們來說,在這一階段更多的還是觀望。
● 讓子彈飛一會?
2009年初,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部門牽頭正式啟動了“十城千輛”工程,計劃每年在十個城市推出1000輛新能源車開展示范運行;2010年,新能源汽車被列為中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補貼之路的試點工作也隨之展開。
這套增程系統由一臺長城自主研發的1.0L三缸發動機供電,發電機最大功率40kW,電池容量17.5kWh,按照那時候的補貼來計算,搭載該平臺的車輛最多能拿到5萬元的補貼。
時間來到2012年,國務院印發《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明確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長城才終于開始正式布局研發混動技術。
和手機由功能機轉向智能機期間一樣,車圈大量新能源品牌車型蜂擁而至,比亞迪正式推出了王朝系列首款車型——秦,并有序拓展著自己的新能源版圖,特斯拉也帶著Model S正式進入中國市場。變革已經到來。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