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新能源] 如果要給2020年尋找一個關鍵詞,我說是“難”字,一定不會有太多人反駁,而造車新勢力們的“難”從2019年就開始了,如何“活下去、過得好”成為了它們急需解決的問題。在整個汽車行業加速電氣化轉型的當下,新能源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行業洗牌的進程也在加快,在這個新興的戰場里,有的車企已經倒下,還留下的要面臨更殘酷的廝殺,不奔跑就淘汰。即便是頭部新勢力企業也需要面對信任危機、品牌認可度、產品質量品控等一系列問題。所以消費者憑什么選擇造車新勢力的產品?他們又將憑借什么在“夾縫中生存”,爭奪市場占有率?
《尋電之路第二季》:補貼退坡、疫情影響、競爭加劇,2020年中國新能源車市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風暴,市場和消費者都心懷疑問——“該選擇誰?”
歷時半年,汽車之家走訪超過10家新能源汽車品牌,深入研發、制造、售中售后等環節,同時結合大量調研數據,對用戶購車的疑慮問題,尋找一個答案。(注:文中涉及銷量數據均為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數據。)
疑慮一:我買車的品牌會倒閉嗎?
“我買車的品牌會倒閉嗎?”這個靈魂拷問,不僅來自每個造車新勢力的車主,同樣來自每個持幣購車的消費者,這已經不是造車新勢力們第一次感受“寒冬”了。
從誕生之初圍繞在造車新勢力周圍的質疑就從沒斷過,曾經有某位汽車圈的KOL說過,“要想紅,罵蔚來”。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背后反映出一個事實,它們擁有很強的爭議性。在燃油車時代,很少有汽車品牌能夠集這么多愛、恨于一身,上演如此多戲劇性的橋段。
1、大潮退去
情況很快就急轉直下,2019年下半年,補貼退坡、消費市場趨于理性、投資人變得謹慎,造車新勢力遭遇信任危機,不少企業都有“資金鏈斷裂”的消息傳出。進入2020年,疫情讓情況變得更加糟糕,整個汽車制造業都遭遇重創,造車新勢力戰況最慘烈,前途、賽麟、博郡、拜騰等多家造車新勢力停擺。曾經在行業內熱傳的造車新勢力LOGO圖如今再看,還存活的車企已經不多了。
網傳造車新勢力LOGO圖
根據乘聯會數據,2020年1-10月有銷量的造車新勢力不足20家,從數百家到數十家,把“騙補”、“PPT造車”的企業從造車新勢力的行業當中踢出去,人們對于造車新勢力的整體接受度明顯提升。
穩定的銷量讓這些被我們稱作頭部力量的幾家企業在進入2020年之后,均上演了絕地反擊的戲碼。在美國上市的第一家造車新勢力蔚來,2019年最“慘”的時候,股價跌到了1.6美元/股,但一年內它的股價翻了30多倍(截至2020年11月20日),穩定的交付量和高漲的市值讓其穩坐國內造車新勢力頭部第一把交椅。而在2020年,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都完成了紐交所IP0上市,威馬汽車也在積極準備國內上市的各項事宜。
2、邁過生死坎,就沒危機了?
無論是從銷量、用戶口碑、市值、毛利率來看,這幾個造車新勢力的頭部力量似乎已經邁過了“生死”那道坎,但這也僅僅是拿到了和其他車企下場廝殺的入場券,他們面臨的壓力沒有減輕,反而更大,幾個頭部造車新勢力的高管都不約而同地發出了“更難“的呼聲。
在李想看來,一個初創企業至少要經歷三個階段:0-1的生存期,1-10的發展期,以及10-100的霸權期。上述車企基本已經度過了0-1的階段,但在1-10的發展期時遇上了中國車市的下滑期!皼]有任何一個企業能在一個下滑的行業里獲得高速增長!崩钕胝f道。
整體來看,造車新勢力們的銷量在國內新能源市場中占比依舊勢微,2020年前三季度,國內新勢力銷量份額僅占14%,而特斯拉一個車企的份額就超過了10%。特斯拉在2020年交付了首款國產車型Model 3,并通過不斷提高零部件的國產化率,將國產Model 3的價格區間下探到25萬以內,旨在掠奪20-30萬價格區間的市場份額,甚至輻射到15-20萬的范圍內,強大的競爭對手是造車新勢力面前的一座大山。
同時,造車新勢力內部的挑戰也很多,蔚來因電池問題而進行召回,小鵬汽車因新車型上市未照顧老用戶情緒而引起用戶不滿,威馬汽車和理想汽車都因各種問題在2020年發起了召回。所以造車新勢力的車還能選嗎?這些造車新勢力在戰場上勝出的關鍵又是什么?尋電之路這期內容我們試圖從這些頭部造車新勢力身上尋找答案。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