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8日有消息稱,上汽集團和華為將于1月9日正式官宣簽約合作。多家媒體致電上汽集團,都回應不清楚具體情況,如有相關消息,公司會在官方媒體公布。公司對與其他企業的合作持開放態度。
好消息傳聞二:特斯拉FSD(Full Self-Driving,完全自動駕駛)入華后授權上汽做Robotaxi傳聞,據天風證券調研,目前了解到的是特斯拉與上汽已經溝通了兩輪,吉利也有過交流,但最后定論和細節還沒有明確消息。
好消息三:其全新一代固態電池計劃于2026年實現量產。
拓展閱讀:
下文的拓展資料主要想說明,上汽集團為何一定會重新崛起,不會錯過這一輪電動化轉型的進程。
1. 汽車行業是中國政府經濟的重要支柱
a. 汽車及其制造、服務產業鏈增加值占GDP比例約為6-7%,是對經濟帶動最大的少數幾個產業之一。汽車產業產業鏈條長、關聯度高、帶動性強、貿易規模大、就業人口多,且具有很強的技術創新特質,對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b. 汽車也是重要的大宗消費品,汽車消費對提振內需消費、穩定工業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 汽車產量和營收下滑較大,給地方經濟發展帶來挑戰
a. 汽車是不少省區市的支柱產業,對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和稅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b. 2017年,汽車產量前5的省區市是廣東、上海、吉林、湖北、重慶,2023年變為廣東(增長63%)、重慶(增長-10%)、上海(增長-26%)、山東(增長114%)、安徽(增長62%)。
c. 2017年產量最高的10個省份中,2023年產量下滑的有7個,下滑超過40%的有3個省份;上海成為汽車產量萎縮最嚴重的4個省份地區之一。
d. 傳統燃油車產量萎縮、新能源汽車增長乏力,汽車產業營業收入、稅收不斷下降,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沖擊正逐步顯現。政府開始警惕有關地區汽車產業可能發生的企業虧損和倒閉、資源閑置加劇和人員失業等風險。
3. 汽車制造業利潤率逐年下降,央國車企利潤大減
a. 2017-2023年,營業收入從8.8萬億元增長到10.1萬億元,但利潤率從7.8%下降到5.0%(低于工業企業利潤率5.8%),2024年1-2月進一步下降到4.3%。
b. 2017-2023年,上汽集團從5.49%下降到2.76%;東風集團股份從11.7%下降到-6.9%;吉利汽車從11.57%下降到2.75%;長城汽車從5.02%下降到4.05%;長安汽車雖然產銷量大幅增長,但也從9.01%下降到了6.28%。
4. 銷售純電車企,全球只有特斯拉賺錢
a. 如果算上混動車型,目前僅特斯拉、比亞迪、理想汽車等少數新能源汽車企業實現了盈利。但盈利差距很大,2023年比亞迪和理想單車利潤分別為1萬元和3.1萬元,遠低于特斯拉。
b. 其他以國內銷售為主的新能源汽車企業普遍虧損,單車虧損額一般為1-3萬元。如果剔除混動,僅銷售純電車型的車企,只有特斯拉一家盈利。
5. 企業利潤分化有利行業優勝劣汰,但影響核心車企長遠發展
a. 行業盈利下滑、部分企業連年虧損、企業加速分化,雖然有利于加速行業優勝劣汰和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頭部企業和品牌。
b. 會影響整車及全產業鏈企業的技術研發投入,進而影響骨干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和長遠發展。
c. 3家企業集團(上汽、奇瑞、長安)銷量2023年銷量均超過了150萬輛,合計銷量增長38%,已經具備了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和實力。上汽符合培育成為國際競爭力的頭部車企的潛能,打造中國版的豐田。
6. 新質生產力不代表放棄傳統
a. 新能源汽車代表了汽車產業的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
短評:
鑒于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我們在為新能源汽車進入規;、市場化發展階段和發展質量不斷提高而鼓掌的同時,應站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高度來客觀、理性分析其影響,既要考慮產業本身由大變強和節能減排貢獻,也要考慮其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及可能帶來的風險挑戰。
國央車企作為地方經濟的重要支柱,以及中國汽車行業的中堅力量,絕不會缺席這一輪汽車電動化轉型的浪潮。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