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10日,2025年國際消費電子產品展覽會(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以下簡稱CES 2025)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長城汽車攜全場景NOA智慧旗艦SUV魏牌全新藍山、長城靈魂全球唯一水平對置8缸8擋摩托S2000、Hi4動力架構等核心車型與技術亮相,希望實現技術出海。
長城汽車新設 “長城品牌超豪車 BG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同時擔任新品牌的董事長,長城汽車原技術副總裁宋東先為 CEO,張曉波任 CTO。這一任命在 2025 年 1 月 1 日小范圍宣布,是長城汽車 2025 年的 001 號任命。
拓展閱讀:
1. 長城汽車被歐盟關稅等不確定性因素擾亂了出海節奏
a. 5月31日,長城汽車宣布將于2024年8月關閉其位于德國的歐洲總部,同時將歐洲倉庫從德國紐倫堡搬遷至荷蘭阿姆斯特丹。
b. 近三年前,長城汽車在慕尼黑開設德國子公司并設立歐洲總部時稱,歐洲市場是長城汽車發展戰略的重點,歐洲總部和德國子公司的設立,是長城汽車全球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c. 今年4月,長城汽車還宣布加大海外市場投資,2030年實現海外銷售超百萬輛的計劃。而5月底卻突然宣布關閉歐洲總部。
2. 長城在歐洲銷售慘淡,月銷不到400輛,戰略重心轉移
a. 據施密特汽車研究咨詢機構(Schmidt Automotive Research)數據,2024年頭四個月,長城汽車在西歐市場銷售量僅為1400輛,其中包括了魏牌插電式混動汽車車型。
b. 今年6月,出海歐洲三年的蔚來再次調整全球業務,將出海的重心從歐洲再度放眼到全球。而2022年時,蔚來將公司一級部門“全球業務發展”更名為“歐洲業務發展”,可見蔚來當時對歐洲市場的重視。
3. 中國汽車在歐洲份額曾達11%
a. 6月,中國品牌在歐洲市場注冊新電動車數超過2.3萬輛,環比增長72%,市場份額達11%,創造單月新車注冊量記錄。
b. 但6月在歐洲新注冊的MG4中,40%是由經銷商注冊的,而非購車者,可能因此決定趕在反補貼稅之前大幅度清庫存。此種增長并不具可持續性。
4. 中國車企在歐洲迎難而上
車企 | 在歐洲的動作 |
小鵬汽車 | 比蔚來更早進入了歐洲,在今年才宣布正式進入世界汽車工業的心臟德國市場。 |
比亞迪
| 今年1月,第一艘汽車船“比亞迪探索者1號”進入歐洲。6月14日,歐洲杯在德國慕尼黑拉開帷幕,比亞迪奪得官方合作伙伴之一。 |
正準備為歐洲第二家乘用車工廠進行選址,將汽車從中國運輸到歐洲并非長遠計劃,長遠計劃在于本地化生產。希望海外交付量未來將占據比亞迪總銷量的近一半。 | |
上汽集團 | 9月時透露正在歐洲為工廠選址。 |
廣汽集團 | 尚未踏足歐洲市場,也釋放了在歐生產的信號。 |
奇瑞汽車 | 4 月,與西班牙埃布羅公司宣布雙方將在巴塞羅那設立合資企業,共同開發電動汽車新產品。 |
零跑國際 | 9月,車企Stellantis集團宣布,將分別在9月底和10月在比利時、法國、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銷售零跑T03和C10 SUV兩款電動車型。零跑國際是Stellantis集團與零跑汽車以51%∶49%的比例成立、并由Stellantis集團主導的合資公司。 |
5. “技術輸出”、“碾壓歐洲車企”太樂觀,遠未到該階段
a. 在中國電動汽車的崛起之勢力之下,開始流行一種比較樂觀的論調來形容中國車企如何碾壓歐洲車企,將歐洲車企和中國車企之間的新合作形式總結為從“市場換技術”轉向“技術換市場”或“技術反哺”,從“技術輸入”到“技術輸出”,都是一種太過樂觀的說法。
b. 新的格局變化仍然僅限于中國汽車品牌在逐漸奪回中國本土市場份額,將主場逐漸變成自己的優勢。
6. 德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的昨日并非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的今日
a. 當初,當德國車企以技術換市場進入中國市場時,中國車企十分孱弱,德國車企并沒有面臨中國車企的主場優勢。而今中國車企進入歐洲市場相比,卻面臨歐洲本土車企強大的本土優勢。
b. 中國電動汽車遠沒有成為游戲規則的改變者,最多只能稱得上是挑戰者。
7.中國車企出海,要追求水到渠成,像水一樣流入可以流入的地方
a. 中企就像水一樣,流入想要流進和可以流進的地方,追求的是最終水到渠成;
b. 另一方面,眼下,中國國內市場需求降低,競爭激烈,也加速了車企從國內殘酷的價格戰泥潭中抽離出來,寄希望于歐洲這個尚未完全關閉市場。擴張海外市場、尋找增量市場、開拓利潤空間是必由之路,不管有沒有高關稅。
c. 低價甚至以虧損換市場其實并不是中國車企進入歐洲市場的策略。
總結:
盡管歐洲推出反補貼稅,歐洲本土車企擁有主場優勢,歐洲電動汽車需低迷,但是,中國車企也不得不且必須進入歐洲這個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之一。
歐洲本土車企已經開始非常警惕,他們意識到反補貼稅只是權宜之計,而留給他們的機會窗口可能只有兩三年的時間。而這兩三年的時間,可能也是中國車企的機會窗口。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