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技術] 上一期我們聊到了麥格納是如何艱難地走出1987年美國股災陰霾的。本期文章我們來聊聊麥格納在上世紀90年代的全球化擴張進程、公司建立以來最重要的一樁收購以及在電動車領域的探索。
● 勢不可擋的全球化浪潮
20世紀70年代,Frank Stronach(下稱“Frank”)第一次前往當時亞洲汽車產業最發達的日本。他看到了日本的汽車業正在快速崛起,敏銳地意識到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日本零部件供應商假以時日一定會成為麥格納的有力競爭對手。
20世紀90年代,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高新技術高速發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進程。Frank意識到經濟全球化時代即將到來。如何面對全球化帶來的競爭和在全球化機遇下壯大自身是麥格納在當時的兩個重大課題。當時,麥格納是一家北美的企業,在歐洲有5家工廠,這5家工廠年銷售額只有1億美元。
20世紀90年代中期,麥格納已經擴展至整個歐洲。麥格納的擴張并非通過建立新的工廠,而是通過收購其他零部件供應商來實現的。麥格納會收購那些擁有獨特技術專利或生產麥格納不生產的零部件的公司,然后把這些公司在美國進行復制。這一方面壯大了麥格納在歐洲的行業地位,另一方面也使自身的產品線日益豐富起來。
1994年,麥格納收購了英國Zipperle公司——一家鏡像系統供應商(我們熟悉的內/外后視鏡部件就屬于鏡像系統)。時至今日,麥格納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汽車鏡像系統獨立供應商,汽車內/外后視鏡供貨量全球第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麥格納在歐洲的出貨量越來越大,同時與歐洲廠商建立起了良好的關系。麥格納也因此拿下了寶馬Z3 Roadster主要車身金屬零部件的訂單,該車當時在美國南加州的寶馬工廠生產。
● 持續創新 or 被對手拋離
在全球化擴展的同時,麥格納在北美市場不斷地推出新的產品,只要客戶提出需求,麥格納就會代為開發。如開發能降低發動機噪音和振動的部件,或把原來多個零件組成的發動機部件集成為一體。
用HydroForming技術生產的部件重量輕、強度高、生產成本低,這使得麥格納的產品在競爭中無往而不利。
Formet工廠當時是世界最大的全自動車架工廠,占地22個足球場大小,有450個激光檢測系統,工廠內用于運送前部總成和整車底盤框架的運輸線長達6英里。在Formet工廠,每11秒生產一個底盤框架,年產能可以達到100萬個。HydroForming技術讓麥格納連續兩年獲得通用頒發的年度全球合作大獎(GM world corporation of the year)。
麥格納證明了其在系統集成方面的能力,先后又獲得了通用和福特的內/外飾集成合約,確立了其業內領先系統集成商的地位。麥格納從制造車門零件到生產整個車門,從生產座椅、中控臺到生產整套內飾,結合歐洲科技和美國生產工藝讓麥格納在零部件系統集成之路上走得更快、更遠。
● 麥格納建立以來最大、最重要的一樁收購
1998年,麥格納收購了Steyr-Daimler-Puch公司(中文譯為“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完成收購后,Steyr-Daimler-Puch公司的名稱在2011年正式更改為“Magna Steyr”,中文譯為“麥格納斯太爾”。該公司的前身(Puch公司)成立于1899年,是一家以生產自行車為主業的公司,后來隨著公司的發展開始生產摩托車和汽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是奧匈帝國軍隊的主要車輛供應商。
Steyr-Daimler-Puch不僅設計和裝配整車,在奧地利格拉茨基地,Steyr-Daimler-Puch還生產變速箱、發動機以及四驅系統等汽車零部件。對于麥格納而言,收購Steyr-Daimler-Puch絕對是一樁物有所值的買賣,大大增強了麥格納的業務范圍。下面我們來簡單了解下Steyr-Daimler-Puch在歷史上代工過整車或零部件的部分知名車型吧!
Puch 500沒有采用菲亞特500上的直列雙缸發動機,而是采用了水平對置雙缸發動機,所以重心更低、操控性能更好。在彎道較多的山路,Puch 500相比菲亞特500有更好的操控性能。Puch 500車型很好地展現了Steyr-Daimler-Puch公司在整車制造方面的實力。
四驅系統現已成為麥格納斯太爾的一條主要產品線,不少歐洲整車廠商的車型采用的是麥格納提供的四驅系統。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以下這篇文章:《各有各的特色 麥格納四驅系統產品解析》。
各種案例都已經充分證明,麥格納這家零部件供應商巨頭具備了整車設計和代工的能力。許多年前,Frank就已經和當時的通用前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Roger Smith提過,讓麥格納生產汽車,通用只管銷售就可以了。雖然Frank已經退休,但麥格納一直在踐行Frank的理念——讓整車廠商專心賣車,把生產的事留給麥格納;蛟S在不久的將來,已經在數碼和家電產品上驗證可行的代工貼牌模式會席卷汽車業,引發行業的重新洗牌。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