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不成熟技術看齊?
自然吸氣發動機陸續上線讓研發部門松了一口氣,但這口氣并沒喘勻多久,新的任務就擺在了面前。在2008年的時間節點上,前瞻團隊看到了海外不少車型動力總成開始增壓化,他們同時也感到排放與油耗法規未來勢必將快速收緊,新系列發動機的研發就這樣快速上馬了。
預測未來將要發生的事兒,難度無需多言,但汽車的開發就是這樣一個比拼前瞻能力的工作。自行研發自然吸氣發動機讓比亞迪的高層意識到重要性,同時技術先進性問題也被放在日程安排上。畢竟市場選擇層面,技術獨立性僅是其中參考因素之一,誰也不愿花錢買一款獨立開發,可技術老舊或沒有競爭力的產品。
在比亞迪開始研發全新動力總成時,傳出了國家層面即將對排量1.6L及以下車型減免購置稅的消息,在搜羅市面上的適合產品后,他們鎖定了大眾的1.4T發動機。它的排量合理,技術上還搭載了當時不多見的缸內直噴,在歐洲市場中它的動力與油耗表現都很出色。
在自然吸氣發動機研發接近尾聲的時候,負責項目的第17事業部組建了秘密的前瞻團隊。他們一方面開始跟蹤和研究奔馳、寶馬、大眾等廠商的動力總成技術,另一方面開始對主流的動力技術進行儲備。
在渦輪增壓發動機研發的過程中,變速箱的問題也在這個節點凸顯。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國內一線大城市中已經偶爾出現擁堵情況,手動換擋帶來的樂趣顯然將變成災難。如果未來比亞迪的產品序列中缺失自行研發的自動變速箱,無疑又將成為木桶效應中的短板。新問題就這樣來了,開發目標是當時市場主流的AT,還是CVT,亦或是當時表現不佳的DCT?比亞迪人再次站到了選擇的分岔路口。
在這段比亞迪自主研發雙離合道路上,2008年這個時間節點上還有一段值得一聊的故事,當年并非比亞迪一個中國品牌缺乏自動變速箱,實際上是一個普遍現象,國家也看到了它們成長道路上這個難以自行跨越的障礙。
因此這一年發改委牽頭,與上汽、一汽、長安、吉利、江淮、長城等車企成立了中發聯投資公司,該公司與供應商巨頭博格華納成立了博格華納聯合傳動系統有限公司,力圖在雙離合變速箱的研發和應用上有所建樹。細心的您一定發現了,比亞迪并不在其中。
合作研發,技術共享的設想是美好的,但現實十分殘酷。博格華納占股66%,且手握技術核心,因此擁有最重的話語權,另一方面參與其中的中國品牌或多或少的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因此很多車企最終并未從中獲利。
另一方面,此時的比亞迪已經開始自主研發雙離合器變速箱,加入聯盟后技術是否共享?兩者開發項目是否重疊?技術路線是否沖突?未來如何打造差異化等等問題與隱患,最終使比亞迪并未參與其中。今天翻回歷史,可以看到當年的擔心并非空穴來風,從結果上看比亞迪正是因為沒有參與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過程,產品反而是推出時間最早的。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