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有這樣一個段子:“中國國力要和美國比,福利要和北歐比,機械要和德國比,手機要和蘋果比,長城要和豐田比……一個國家的制造要VS世界制造!彪m然這樣的說法有些夸張,但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那么在機器視覺方面,我們自然也要向Mobileye發起挑戰,而這些中國的挑戰者中,MINIEYE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叁·絕地反擊的中國企業MINIEYE
2013年還在為新加坡政府打造高級駕駛輔助技術(ADAS)的劉國清厭倦了實驗室里的工作,作為一名技術人員,他希望的是技術的落地,而不是僅僅落在紙面上。
吳建鑫博士作為計算機領域的科學家,MINIEYE的技術方向以及前沿性的開發主要由其進行把控。那么還有一位特殊的人才是劉國清在國內的合作伙伴——楊廣。劉國清戲言楊廣是他們之間學歷最低的一位(本科),但其實作為CTO的楊廣深得劉國清的賞識,曾經就職于微信的楊廣把控整個公司的技術。劉國清直言這是一位頂級的碼農,同時最擅長將系統架構和紙面上的功能落地,把半成品變成成品。
比如說在2015年的股災,當時整個行業可謂是進入了寒冬,融資環境極差,當時MINIEYE的團隊還只有50人,而這50多人的初創團隊經歷了4個月的無餉,所有的壓力都壓在劉國清的頭上。
殘酷的市場環境,讓劉國清堅定了發展高級駕駛輔助作為當前主線的信念,同時也認清了智能駕駛的市場現狀。
而對于高級駕駛輔助這個領域,劉國清認為無論L2還是L5,其中所需的核心技術模塊是類似的,中間確實會存在壁壘,但這并不意味著L2或者L3的技術積累對于L4沒有價值,這中間是不存在技術清零的。
對于整個行業來說,如果跟不上特斯拉的步伐,那么未來可能會有更大的挑戰,因此MINIEYE趁著這股東風,逐漸進入了快車道。另一個轉機來自政策,國家開始推動商用車標配行車預警性產品,比如碰撞預警等,這對于MINIEYE來說也是個巨大的市場。
MINIEYE前裝銷量的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還是得益于法規的推動,同時一些大的快遞公司為了更好的管理車隊,提高安全和效率,也開始大規模配置駕駛輔助系統,比如順豐車隊70%的駕駛輔助產品都是來自MINIEYE。
MINIEYE能夠取得不同車企或者運輸車隊的認可,政策確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來自于中國企業可以為車企帶來更靈活和本土化的功能定制。在高級駕駛輔助這個市場,背后的利潤空間、交付模式其實是比較透明和穩定的,車企在選擇時會更看重產品的技術含量以及開放程度。
從技術這個角度看,世界上感知做得好的企業并不多,頂尖的就是之前提到的Mobileye,所以劉國清認為這個市場真正有競爭力的玩家并不多。
而對于MINIEYE來說,最大的優勢在于算法的調校。MINIEYE的算法是根據國內的交通駕駛環境進行調校,劉國清認為MINIEYE的算法和核心技術和中國交通環境的匹配度更好。另一方面,感知技術也很依賴數據,而在本地數據積累和采集方面,顯然中國企業比國外的玩家更有優勢。MINIEYE從2014年開始積累自己的數據,包括數據的標注、清洗等等。
在開放程度方面,Mobileye這種國外廠商對底層開放程度比較有限,一般國內車企在進行這方面合作時也是比較頭痛這一點。對于MINIEYE來說顯然不存在這種問題,他們可以提供深度的定制,底層開放的更徹底,至于售后的服務方面MINIEYE也認為自己的價格更低、性價比更好。這也是很多主機廠在和許多Tier 1合作后,還會找MINIEYE合作的原因。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