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儲備意識
豪情在研發、生產過程中所暴露出的問題歸根到底都是吉利在相關領域的人才儲備不足導致,李書福也認識到了這點,于是開始從天汽挖人,從豪情以及接下來的產品方向來看,選擇天汽還是很有針對性的,畢竟夏利的研發團隊接受到的是來自豐田的直接“培育”。
而人才梯隊建設的關鍵在于高素質人才在各個領域崗位上的覆蓋程度,在李書福的構想中,他希望能夠吸納一些大學生加入吉利,讓他們從基層干起,事實上,這只是為未來組建團隊的一種方式,有了基層業務的經歷,對于企業文化、產品及市場的認知都會有幫助,但招聘來的60多名大學生沒有一個人領會到這層意思,當然,換個角度想,相比那些福利好、相對清閑的“鐵飯碗”來說,當時在研發和生產處于一窮二白狀態的吉利的確也拿不出留住這些天之驕子的資本。
索性,自己建學校!1998年創辦的浙江經濟管理專修學院和1999年在北京創辦的吉利大學都是在那個背景下的產物。吉利開始建立自己的教育培訓體系,定向的人才培養方式不僅為吉利的用人打下基礎,同時,也解決了畢業生就業及職業規劃等問題。當時,有人質疑吉利應該將在教育上投入的資本用于生產設備的改進。但在李書福心中,這筆賬算的再清楚不過了。
前面提到招聘大學生的事,能招來那60多個大學生其實是通過和大學合作研發項目以及撥放獎學金的方式才促成的雇傭關系,算下來,吉利也為此付出了超過1000萬元的代價,與其這樣,還不如自己創辦教育機構,為吉利建立一個持久的人才供給體系。兩所學校更多的是為吉利公司輸送基層的人才,通過內部成長的方式跟吉利共同進步。當然,高端的研發人才主要還是通過引援的方式,這點,在吉利進入技術轉型并步入研發正軌后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們到文章后面的相關內容時再介紹。
憑借著豪情這款車的上市銷售,吉利在2000年的時候已經可以達到1億元的營收,但幾乎靠人敲的生產方式肯定不是長久之計,另外,隨著與夏利之間的價格戰,吉利在工業化的生產水平方面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好在摩托車業務在吉利集團的營收水平良好,這樣,資金方面還是能夠支撐吉利繼續走下去。
● 豐田8A告急
就在吉利打算進一步擴大豪情的產量時,藏在內部的“炸彈”終于爆了,豐田沒有直接停止向吉利供應8A發動機,而是提出了加價出售的要求,不僅如此,還不提供質量索賠的條款,想通過這樣的方式打壓吉利的價格優勢。好在,成本的提高還沒有對吉利形成完全的摧毀力量,這也讓李書福意識到除了造車、生產外,核心技術才是汽車廠商的命脈。
要知道,在吉利的用戶心中,這臺豐田8A發動機是最讓他們引以為傲的,但這并不能成為吉利選擇向豐田妥協的理由,自己研發出豐田8A的替代品勢在必行。而第一款自主研發發動機的誕生則要等到3年后才會面世。在這3年里,吉利相繼推出了美日和優利歐兩款車型。
● 第二款轎車——美日下線
2000年5月,吉利第二款轎車——美日從寧波工廠下線,相比豪情,吉利在美日的內飾環節下了不少功夫,無論是內飾材質的選擇和搭配,還是功能配置,都要豐富不少,然而,用戶在歡喜之余還是存在抱怨聲音,做工和裝配工藝是問題集中的部分,各個部件的配合間隙過大是降低這種品質感的原因。
這是個好的現象,起碼,市場對吉利開始有更高的要求,而吉利自己也開始將目光投向更高的價格區間,通過高配車試探市場,手動時尚型價格超過7萬元,當然,美日車型仍舊貫徹了初期定下的“3個5”計劃,即保留一款價格在5萬元內的車型。
從時間節點來看,2001年是吉利迎來了一個利好消息,同時,也讓懸在李書福心中的一塊大石頭落了地,讓大多數人沒想到的是,在這一年,吉利才真正拿到了轎車的生產資格,而此前與四川德陽汽車廠合資的公司只具備客車的生產資質。
● 造車水平停滯不前的優利歐
2002年,吉利為他們推出的第三款車型起了一個很有野心的名字——優利歐,從字面不難理解,吉利人這次是將目標瞄向了夏利和賽歐的車型,要知道,賽歐一經亮相,傳統的老三樣車型可是以降價的方式進行招架,在賽歐身上,除了有合資品牌的光環外,高性價比則是對市場有著強大的號召力,更何況不到10萬元的價格還配備了ABS制動防抱死系統,毫無疑問,賽歐掀起的10萬元家轎理念看上去要比吉利提出的“中國最便宜家轎”的口號有著更大的影響力。
價格依舊堅守5萬元策略的優利歐有著比美日車型更大的車身尺寸,雖然,被吉利人寄予厚望,但這款車的整體設計、制造工藝仍舊沒有擺脫此前老舊的模式,這也就意味著產品品質沒有顯著改善,可以說是一款在研發和工藝環節停滯不前的產品。這在吉利汽車的發展中注定會成為過去,就在優利歐推出之后的一年,吉利即將開啟新的篇章。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