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身工藝的改善是一方面,CK-1項目還規劃了新的發動機和傳動系統的配置,除了前面提到的MR479Q 1.3L發動機外,自由艦車型還提供了1.6L(MR481QA)發動機的選擇,此外,頂配車型還首次裝配了自主研發的4速自動變速箱,這款變速箱的誕生和量產可是給中國汽車行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除了意義層面振奮人心,更重要是的吉利對核心技術的掌握。吉利研發自動變速箱的成功可能還無法撼動國外變速箱公司在國內的壟斷地位,但吉利自身而言,最直接的要數成本的控制了,裝配在自由艦上的自動變速箱成本在5000元,這可要比采購成本低了近一半。
CK-1項目承載了吉利太多的第一次,也正因如此,開發團隊更加重視新技術投放后的穩定性,所以在量產前的驗證過程中將實際道路測試增加到10萬公里。
2005年,自由艦上市,雖然,自由艦車型在研發和生產環節投入了比過去更多的成本,但在車型售價的制定方面,吉利仍舊秉承了“5萬元”家轎的理念。
這一年,吉利在研發技術領域也開始構建新的藍圖。對早在2000年建立吉利汽車研究院進行二次投資,3.5億元的投入進一步提高了吉利在整車、發動機、變速箱以及汽車電子電器方面的開發能力,另外,與造型設計、CAE分析、安全技術等組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設計開發體系。
編輯總結:
“吉利跟其他公司不一樣,其他公司是我能干什么,我來干,吉利是哪個有前景,我干哪個”,這是被譽為吉利自動變速箱之父的徐濱寬初期對于吉利的認知,這樣的做事方式也是吉利從初入汽車行業到站穩腳跟的過程中不斷摸索前行的重要準則,盡管在2006年以前,吉利還沒有明確建立起一套汽車企業應有的研發生產體系,但就憑借著對于中國汽車市場的認知,拉動了市場對于5萬元家轎的需求,更為可貴的是,吉利在每取得的一次收獲時就意味著下一段征程已拉開帷幕,每一次征程都能讓外界感受到這家公司的能量。
有了自由艦的開發經驗,吉利沉淀下了一套自己的體系,此外,在各條“戰線”的研發工作方面也都收獲了初步的戰果,也正是有了這些積累,吉利于2006年完成了技術轉型,全面開展了包括動力、安全、造型、底盤等項目研究,下一期,我們將為你帶來從2006年至今的吉利幕后變遷故事。(圖/文 汽車之家 李博旭)
相關鏈接:
從皮卡到SUV 中國品牌幕后變遷長城篇
//www.china-wallpaper.com/tech/201507/875973.html
逐步形成體系 中國品牌幕后變遷長安篇
http://www.china-wallpaper.com/tech/201505/870837.html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