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時代落幕 教父離場
本以為可以安心頤養天年,然而隨后事情的發展卻出乎皮耶希預料。就任大眾集團董事長的畢瑞德沒有對皮耶希言聽計從,他設計了一套改革方案,準備由內而外對大眾集團進行洗牌,同時畢瑞德對皮耶希非常熱衷的輝騰項目興致不高,對北美市場的持續低迷也拿不出解決辦法。如此表現讓皮耶希暴跳如雷,2002-06年間,皮耶希對畢瑞德變得愈發不滿,二人關系一落千丈,幾乎跌到了冰點。強烈的控制欲侵襲著皮耶希的理智,他已經失去了對畢瑞德的耐心,隨后他開始極力游說大眾監事會成員,最終將已經被延長合同的畢瑞德從大眾集團董事長高位上拉了下來。
2007年,皮耶希曾經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公開表示自己當年“選錯了接班人”,并承認自己始終對親近的人存有“芥蒂心理”,而這也是為什么他當年沒有選擇文德恩作為集團董事長的最大原因;蛟S是因為皮耶希早已將身家性命托付于大眾汽車,年逾古稀的皮老爺子對權力的欲望反而更加強烈,在趕走畢瑞德的同時,他還暗中對大眾集團內部進行了新一輪人事調動,以保證自己的絕對權力。
同年皮耶希的得意門生,相伴30年的得力助手馬丁·文德恩就任大眾集團董事長,然而這竟成為下一場集團內部爭斗的開端。文德恩就任的幾年時間內,大眾集團股價增漲350%,為世界各地提供了幾萬個新鮮就業崗位,并正在逐漸成為世界第一大車企,這些都是投資家、政客們喜歡看到的。不過皮耶希卻不這么認為。
作為曾經的技術狂人,皮耶希想看到的是企業在核心技術層面不斷占領制高點,將其他車企遠遠甩在身后,股價、政績根本不是他關心的問題。他在乎的是輝騰項目是否無懈可擊、大眾在北美能否翻身、企業利潤率如何提升、1升油計劃究竟何時才能落地?另外對中國市場的過度依賴也讓皮耶希感到十分惱火,對文德恩取得的這些所謂“成績”,皮耶希不屑一顧。
文德恩這邊則對“教父”的完美主義不感冒,況且他也的確沒義務為了皮耶希的喜好去冒險,擁有118座工廠、超過60萬名員工的大眾集團已經太過龐大,經不起高層權力斗爭的折騰。皮耶希依然倔強、強硬,他表示“自己已經與文德恩拉開了距離”,換做是其他人,皮耶希說不定早已鬧到監事會,準備將他掃地出門了。然而這次“教父”的威嚴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就在師徒雙方暗中較勁的時候,大眾的既得利益集團開始站出來幫文德恩說話了。
很快工會及下薩克森州代表便紛紛表示力挺文德恩,個中原因我們不難猜到,下薩克森州要就業機會、股東們要股價走高、員工想保住飯碗,這樣一來選擇支持誰便顯而易見,只有文德恩不被趕走,上述各種人的利益才能得以保全。至于其他諸如“皮耶希懼怕文德恩功高蓋主”、“雙方貪戀權力不肯放手”的說法,則未免有些演義和異想天開了。
至于后來發生的事,大家基本就都有所了解。費迪南德·皮耶希辭去大眾汽車集團監事會主席一職,其妻子厄休拉·皮耶希同時辭去她在大眾集團內職務,轟轟烈烈的“倒皮運動”結束了。然而當《圖片報》問及文德恩贏得這次權力斗爭時的感受時,這位追隨皮耶希35年之久的老者沒有表現出一絲勝利者的喜悅,他略帶難過的說:“在我看來這場爭斗沒有勝利者,也沒有失敗者。皮耶希博士是過去幾十年里最偉大的汽車經理人。沒有人能像他那樣,塑造了大眾汽車的產品和人!
77歲的皮耶希黯然離場,留下進退兩難的文德恩和既得利益者得勝的嘴臉,我們絲毫不懷疑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大眾集團將依然屹立于世界車壇之巔,只是沒了皮耶希那份固執、倔強與執著,沒人知道以往那個大眾汽車的“魂”還將留存多久。馬丁·文德恩,他行嗎?
附上《圖片報》在皮耶希辭職后首次對文德恩的對話稿件,有興趣的朋友可點此查看。有關大眾集團“宮斗”內幕不過多描述,文章中表述的是一種受到普遍認可的主張及觀點,其他觀點歡迎您在留言區積極探討,或進入陳雷的編輯博客留言。
全文總結:
曾幾何時,皮耶希用教父式的威嚴執掌整個大眾汽車集團,祖輩、父輩的遺志讓他有著與生俱來的責任感。他甚至想將教父式的管理延續到自己生命最后一刻,這沒什么不妥,就像沒人想挑戰邁克·柯里昂在西西里的權威一樣,教父的地位在于不怒自威,他要做的只是微笑著伸開雙臂,熱情擁抱每個門徒。
然而皮耶希終究還是過時了,“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或許顯得太過直白露骨,但當事實就這么硬生生擺在面前的時候,他沒有辯解,而是選擇離開。回望他與大眾走過的半個多世紀,每一步都糾葛著憤怒與喜悅、充滿了執著與追求。這一切他忘不了,忘不了為解決保時捷917尾翼問題而挑燈夜戰;還記得奧迪quattro在拉力賽場的耀武揚威;更懷念那個決定他命運的卡塞爾之夜。一切的一切都如寫好的劇本一般在皮耶希人生中展開,人們看的是戲,皮耶希卻演繹著自己人生,他的魂,曾經影響著整個大眾集團。
流傳輿論的“宮斗”傳言似乎沒能讓皮耶希喜劇收場,事實上人們也從未期望皮耶希能夠完美謝幕。他相貌平平,性格有些暴躁,感情方面也有過不少失敗經歷,皮耶希不完美,他只是始終不愿背叛自己內心的感受,做了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家族,也對得起整個汽車工業的事,而這些,已足以贏得世人的掌聲。(文/圖 汽車之家 陳雷 部分文字資料來自《汽車與我 費迪南德·皮耶希自傳》 部分圖片資料來自gettyimages網站)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