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的走下去 奇瑞不可避免的成長煩惱
完成多品牌戰略的部署后,奇瑞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品牌打造與海外市場的拓展上,2009年7月10日,奇瑞瑞虎進入巴西市場;一個月后進入羅馬尼亞市場;次年3月登陸塞爾維亞,奇瑞威麟車隊甚至還參加了2009-2010年舉辦的達喀爾拉力賽,最終盧寧軍駕駛的威麟X5賽車以總成績78小時16分47秒的成績排名第28位。
同樣是在2010年,奇瑞與中集集團、玉柴集團、法士特集團、富華重工等企業合資成立了聯合卡車及玉柴聯合動力兩個品牌,并于當年12月推出了旗下首款旗艦產品U460重型卡車。然而現實卻給心氣兒很高的奇瑞潑了盆涼水,定位高端市場的聯合重卡剛剛現身市場便遭遇了重卡市場的“冬天”,市場的快速萎縮加之市場飽和度高、消費者對新興品牌很難認可等問題,使得聯合卡車品牌的銷量非常慘淡。
與此同時,奇瑞在國內不斷推出新車的步伐并未停止,改款A3、E5、瑞虎3、瑞麒G3等新車型的上市讓奇瑞品牌在消費者眼中依然保持著很高的曝光率。奇瑞品牌車型的銷量也在2010年底、2011年初達到了高峰。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奇瑞E5,作為旗云3的替代產品,奇瑞E5于2011年7月6日上市,最初上市的新車包括1.5L、1.8L兩個排量的6款車型,售價在5.98-8.18萬元間。
與旗云3相比,奇瑞E5的整車素質有了明顯提升,首先就是它的車身尺寸達到了4580mm×1760mm×1483mm,軸距2600mm,較此前車型有了明顯提升。另外奇瑞E5在外形設計上增添了些許運動氣息、整車內飾質感也有所進步,搭載1.8L發動機的車型還使用了奇瑞首款自主研發的CVT變速箱,進一步提升了E5在同級別市場中的競爭力。
盡管企業的發展“看上去很美”,但縱觀奇瑞四大品牌旗下產品我們便不難發現,奇瑞低端、廉價的品牌形象并未得到改變,雖然有“撐門面”的瑞麒G6,但它的整車素質與真正的同級別自主車相比依然有著不小的差距,銷量自然也并不理想。打定主意翻身的奇瑞絕不會就此罷手,2011年,他們醞釀了一個將會讓所有人驚訝的宏偉計劃。
2011年,奇瑞汽車公司開始與以色列集團進行接洽,并加速推動奇瑞旗下量子汽車有限公司的乘用車合資項目。同年6月,國家發改委網站發布公告,同意奇瑞量子乘用車合資項目建設地點從安徽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遷至江蘇省常熟市,建成后的奇瑞量子工廠將生產轎車及運動型乘用車,生產規模為年產整車15萬輛。與此同時,“觀致”的名字也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線中。
2011年11月28日,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與與以色列集團按照50:50投資成立的獨立合資汽車企業發布了其全新的汽車品牌——觀致,英文名Qoros。觀致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34億元人民幣,由中方與以方各出資50%建立。這家公司的前身是2007年注冊的奇瑞量子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合資重組后,觀致汽車擁有了高度國際化的管理團隊,前寶馬MINI的設計總監何歌特先生(Mr. Gert Hildebrand)更是擔任了觀致汽車的首席設計師。觀致品牌的發布引起了汽車行業,特別是自主品牌“大地震”,業內人士、媒體、普通消費者無不睜大眼睛盯著這個有望逆轉奇瑞品牌形象的觀致。
那邊觀致品牌發布打的火熱,這邊奇瑞卻被幾年前的多品牌戰略拖的步履維艱,起初奇瑞發布多品牌戰略是希望通過品牌的擴張與重塑,對企業進行轉型。然而兩年多下來,企業轉型非但沒有成功,這四大品牌的銷售情況也令人堪憂,龐大的開支以及同品牌間不同車型的“自相殘殺”更是幾乎將奇瑞拖垮。2012年8月,奇瑞宣布將停止多品牌戰略,回歸一個奇瑞的發展方向,從“多生孩子好打架”轉變為“攥起拳頭好打架”,認識錯誤并改正錯誤,奇瑞似乎找到了通往成功的正確道路。
沿著這條正確的發展道路,奇瑞在此后干了幾件漂亮的大事兒。在宣布回歸一個奇瑞發展戰略之前,奇瑞已經在2012年3月21日與英國捷豹路虎秘密簽署了合資協議,雙方計劃以股比對等的形式建立合資公司。協議內容包括:生產捷豹路虎品牌車型以及合資自主品牌車型、生產配套的發動機、銷售合資公司生產的汽車產品、建立研發中心等。
當年9月,奇瑞與捷豹路虎的合資計劃迅速通過了國家發改委的批準,最終合資企業選址在常熟,耗資百億的工廠也開始正式投入建設。11月18日,合資雙方宣布“奇瑞捷豹路虎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注冊資本109億元人民幣,奇瑞與捷豹路虎雙方各占股比50%,其中捷豹路虎一方股權架構相對比較復雜,由路虎汽車,捷豹汽車及捷豹路虎汽車貿易(上海)有限公司三部分組成。合資公司成立后,奇瑞方面稱未來將銷售國產的捷豹、路虎車型,并將借此機會推出合資自主品牌。
2013年1月9日,第1000001臺奇瑞QQ下線,這臺車的下線同時也意味著奇瑞經典車型QQ迎來了全新一代車型,自主微車先行者將繼續在微型車領域與競爭對手們激烈拼殺。(QQ車型歷史回顧文章請點此)
同年4月16日,奇瑞發布了全新品牌LOGO及發展戰略,并在同一天發布了奇瑞全新“iAuto”汽車核心技術平臺。奇瑞此次并未將延續16年的品牌標識徹底拋棄,而是在保留此前標識基本元素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單修改,更改后的奇瑞品牌LOGO變得更年輕、時尚,也更富有質感。而“iAuto”平臺則擔負起了此后奇瑞車型生產的重任,人們也在此后迅速見到了這個平臺生產的車型。
這款車型就是名為M16的概念車。這款概念車之所以如此受到人們關注,是因為它有一副絕對漂亮的外表,并且當時曝光的概念版車型已經非常接近量產時的狀態,這個家伙到底什么時候量產上市,成了當時人們關注的焦點。
2013年上海車展上,奇瑞將這款概念車帶到了展臺上,此時它的名字已經變為α7,由于定位略高于A3,這款車此前還曾有傳言將會被命名為奇瑞A4。這款基于奇瑞全新iAUTO平臺打造的概念車一經亮相便引起了人們的圍觀,與此前奇瑞的車型相比,它外觀的改變是革命性的,前臉輪廓簡潔卻不失設計感與現代感,車身側面線條緊湊有力,再配合上18寸雙五輻輪轂,α7帶給人們的無疑是驚艷(艾瑞澤7研發故事請點此)。
2013年6月,奇瑞宣布α7概念車的量產版車型正式定名為“艾瑞澤7”,英文名“ARRIZO 7”。一個月后,奇瑞汽車公司7月26日宣布艾瑞澤7正式上市,這個時間比原計劃提前了一個月。第一批上市的車型共有搭載1.6L發動機的8款車型,售價區間在7.89-12.69萬元之間。由于其漂亮到堪稱驚艷的外形設計,這款車上市后便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概念車上的18寸輪轂自然不是量產車型標配,但量產版艾瑞澤7在外觀上與α7概念車相差無幾,依舊延續了簡潔、時尚、動感的設計風格。
動力方面,艾瑞澤7搭載的是1.6L自然吸氣發動機,最大功率126馬力,最大扭矩160N·m,與之匹配的是5速手動或CVT變速箱。作為整合品牌回歸“一個奇瑞”后的首款產品,艾瑞澤7身上的責任可想而知,漂亮的外形為艾瑞澤7打下了基礎,至于它的前景究竟如何,還是讓真實的市場銷量告訴我們答案,畢竟與它處于競爭對手關系的比亞迪速銳與吉利帝豪EC7也有著不俗的實力,奇瑞想要松一口氣恐怕是不大可能了。
不知道您是否和我一樣,認為寫到這兒就已經大功告成了。先別急著評論,奇瑞在2013年年底的廣州車展上又給人們帶來了驚喜。2013年11月21日,觀致汽車正式宣布觀致3轎車上市,該車下設五款車型,售價區間為11.99-16.79萬元。圓潤、穩重中不乏時尚的造型,低調卻富有吸引力的整車質感,觀致3的競爭對手直指一汽-大眾速騰。
我知道,最近觀致3的消息滿天飛,大家伙兒也都快看煩了,因此我簡短截說。關于觀致3的外觀大家都看到了,簡潔明快又不乏亮點,絕對是成熟歐洲團隊打造的產物,內飾方面最大的優勢不是設計感、也不是各種眼花繚亂的配置,而是用料及做工及內飾質感上實實在在的提升,這些方面的進步讓觀致3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高大起來。
動力方面,觀致3搭載的是1.6L自然吸氣與渦輪增壓兩款發動機,前者最大功率126馬力,最大扭矩155N·m,后者最大功率156馬力,最大扭矩210N·m,與之匹配的6速手動或6速雙離合變速箱。從外觀到內飾,從發動機到變速箱,觀致3都是一副成熟老道的合資車形象,它要做的,也正是和目前市場上這些主流緊湊型車掰掰手腕兒。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奇瑞似乎也在和觀致品牌刻意保持距離,以免影響其“高大上”的品牌形象,不知道在您看來,奇瑞此舉是明智還是無奈。至此,我們對奇瑞品牌歷史的回顧將告一段落,對于這個成立僅17年的自主品牌來說,奇瑞要走的路、要過的坎還有很多,至于今后“內有艾瑞澤7,外有觀致”的奇瑞能否發力,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總結:
幾萬字的文章著實不算短,可是與奇瑞曲折動蕩的發展歷程相比,我們的文章還是會有很多疏漏與不足。出身還算“窮苦”的奇瑞起初是個有背景的好學生,雖然不是腰纏萬貫,但政府的幫助還是讓奇瑞度過了企業剛剛成立時的難關,奇瑞也因此少走了許多彎路,一度走在了國內自主品牌的前列。然而輝煌過、驕傲過的奇瑞卻在國內汽車市場遇冷時迷失方向,在汽車市場井噴式發展時手足無措、處處碰壁。好在經歷了合資、跨界、多品牌戰略的失敗洗禮后,奇瑞已經深諳企業發展進步之道,開始踏下心來苦練內功,力求在未來國內汽車市場上站穩腳跟。而那些曾經的失敗與挫折,無疑是奇瑞這個年輕品牌成長道路上必須經歷的煩惱。(文/圖 汽車之家 陳雷 部分圖片素材來自網絡)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