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車依舊是主力
改革開放之后,國家逐漸放開了單位公車的限制(1984年以前縣團級干部不能坐轎車),國內對轎車的需求呈現出井噴態勢。當時盡管已經有了三家合資車企,兩個品牌的合資轎車問世,但合資企業的產能非常有限,另外由于國產化率極低,售價也沒有太多優勢。此時轎車市場的主流力量,還是各種各樣的進口車。
那時幾乎全世界所有的汽車品牌都蜂擁來到中國,不過要說最有影響力的還是近水樓臺的日系車。經過戰后30余年的發展,日系品牌已經成為了全球汽車市場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家用車方面。當時進口到國內的日產陽光、藍鳥這類的車型都屬于經濟家用轎車,但對于習慣了上海牌SH760和北京BJ212的中國人來說,有著時髦車身和精致內飾,用大把外匯換來的進口家轎已經算是絕對的高檔車了。
80年代初剛進口到中國的陽光是代號B310的那一代,當時它還叫達特桑陽光,采用前置后驅布局,生產周期為1977年-1981年。相對來說,藍鳥要更先進些,1984年進入中國的藍鳥是前一年才問世的新車型,這臺車代號U11,采用了更輕更簡單也更經濟的前置前驅布局,這在當時的家用車中還算比較新潮的設計。
真正的高檔車也有,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豐田皇冠和日產Cedric(公爵)了,奔馳畢竟離老百姓太遠,當年很多國人都是通過皇冠和公爵了解什么叫高檔車的。除了公務用車,它們也是高檔出租車的代表,不過和滿街亂竄的“面的”不同,這兩種車大多出現在機場和高檔酒店門前,是眾多男孩們心中的夢想之車。后來馮鞏和牛振華的小品《“面的”與“皇冠”》就講述了這兩種代表性出租車司機的故事。
和日系車一同進入中國市場的還有大量的蘇聯和東歐品牌車型,上世紀80年代中國外匯緊缺,于是通過以貨易貨的方式進口了大量蘇聯和東歐轎車。這些車盡管大多是仿自歐美的老舊車型,但在供不應求的中國市場上也得到了熱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蘇聯的伏爾加、拉達,以及波蘭的波羅乃茲。另外,像“吃雞”游戲中的達契亞,捷克的斯柯達等車型在國內也有一定的保有量。
以上提到的是80年代比較有代表性的進口車型,實際上進口車遠不止這些,像雪鐵龍CX、福特天霸、沃爾沃240等歐美車型也曾進入國內,成為很多人記憶中的一部分,只不過保有量和影響力都不如前面那些車型。
說進口車的時候還不得不提一下走私車,當年國家對進口汽車的數量有著嚴格的管控,而且關稅很高,為了獲取暴利,很多人開始鋌而走險。當時汽車走私活動猖獗,走私手法包括克隆汽車、轉賣“汽車進口許可證”以及切割走私等多種手段。1985年海南發生了震驚全國的汽車走私案,當時島內汽車走私情況可以用瘋狂來形容,一時間甚至買光了部分日系車企的現貨庫存。后來國家重拳治理,才遏制住了這種勢頭。
紅旗車停產了
改革開放后,越來越多的進口車出現在中國人的身邊,它們讓我們知道了世界水平的汽車產品到底是什么模樣。俗話說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在見識了時尚精致的進口車之后,市場對曾經風光的國產轎車表現出了殘酷的一面。
為了適應競爭,上汽對上海牌轎車進行現代化改進,在1986年推出了SH760B。然而由于缺少技術積累和資金支持,這次的改變只是換裝了塑料進氣格柵和桑塔納尾燈,并且提升了一些動力和噴涂工藝。顯然這些改變對一臺50年代末誕生的老車來說實在太微不足道了,苦苦支撐了幾年之后,SH760B在1991年正式停產,上海這個品牌也成為了歷史。
與此同時,相對來說比上海牌更有實力和影響力的紅旗牌轎車,日子過得反而比前者還要更慘淡一些。紅旗誕生之后一直作為高級領導用車,但卻屢次因為質量問題受到質疑。當年鼓勵小崗村進行“大包干”的中共安徽省第一書記萬里就曾遇到過一個尷尬事:車子走在路上突然拋錨,作為全省一把手的萬里不得不坐公交車回去。后來為了不影響工作,只得換掉了紅旗。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