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堵車引發限行限購政策
十年時間汽車的快速發展有利也有弊,比如對于空氣的污染,上下班時候的擁堵,我想大多人十年前都沒想到,十年之后我們的交通狀況會如此不堪,為了治堵國家和各地區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像北京、貴陽、廣州、杭州、天津等地的搖號購車,以及北京、成都、杭州、天津等城市的機動車尾號限行政策,相信這些城市的朋友們都深有體會。
搖號購車是2011年北京最先發起的一項限制汽車購買的政策(此前上海一直是拍牌政策),隨著政策的實施,2011年北京車市的上牌總數為24萬臺,相比2010年北京市新車銷售總量89萬輛的數據減少了65萬臺。首期搖號從2011年1月8日開始,當時參與搖號人數為21萬余人,共計派發車牌2萬個,中簽率在10.6:1,不過截至2015年4月26日的上一期搖號,參與搖號人數已經達到了235萬余人,共計派發個人普通小客車指標18351個,中簽率變為了172:1的比例,難度再創新高。
與搖號購車相對應的還有尾號限行,尾號限行是2007年的北京奧運測試賽期間,北京開始單雙號限行政策,措施實施后對城市交通擁堵起到了明顯的緩解作用,但是對于車主用車可謂是帶來了極大的不便。隨后在2008年北京奧運結束之后,北京市政府正式宣布從2009年4月開始繼續對社會車輛實行交通限行管理措施。停駛的時間為早7點-晚8點,停駛范圍調整為五環以內道路,不含五環路。這一政策一直延續到了今天,而其他像成都、杭州、天津等城市也陸續加入到限行城市的行列。
● 召回制度逐步完善/中國用戶越來越受到重視
國內的汽車召回制度是2004年3月15日正式發布的,2004年10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不過2004年6月17日,一汽轎車就主動向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遞交了召回申請,決定召回部分馬自達6轎車,進行燃油箱隔熱件加裝,此番事件使得一汽轎車成為了中國汽車召回制度第一個“吃螃蟹者”,同時更成為尊重中國用戶的先行者。
在《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正式實施之前,當時諸多汽車廠商解決汽車缺陷的做法是用一個隱晦的諸如“免費保養”、“回饋行動”等名義,把問題解決于無聲無息當中,所以在早年間大家基本都沒有察覺,即便在政策實施之后,這樣的現象依然存在,主要原因在于2004年制定的《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對缺陷汽車生產者的最高處罰額規定為3萬元,明顯震懾力不足。
真正讓消費者們感到實際的作用還是近幾年的事,在2012年國家再次出臺《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對生產者未按照規定停止生產、銷售或進口缺陷汽車產品,隱瞞缺陷情況或拒不召回的,處缺陷汽車產品貨值金額1%以上10%以下的罰款,罰金最高額提升至1億元,有違法所得的并處沒收違法所得。
這10年在汽車圈內最具影響力的召回就數“豐田剎車門”、“大眾DSG召回”和“大眾速騰斷軸門”,對于具體的事件細節我們就不再詳細回顧,影響力大的原因要么就是涉及范圍廣,要么就是廠商對于用戶的態度過于敷衍,總之,經過這些事件的風波,國內消費者對于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有了更多的經驗和方法。
● 車展變“胸展”、“肉展”
隨著中國車市的迅猛發展,國內大型車展也成為了各大廠商用以宣傳和展示自我的平臺,車展是汽車工業發展的產物,也扮演了普及汽車知識和推動汽車工業發展的角色,不過大家是否還記得,從哪一年開始中國的大型車展突然就變成了“胸展”,而且在隨后的幾年中,似乎每年都有那么幾家廠商或模特把車展搞得烏煙瘴氣。
大家仔細回想,應該不難發現“胸展”或“肉展”一詞是出現在2012年的北京車展上,那一年因為干露露、林穎芝等模特暴露行為遭到了網友的調侃。不少媒體和汽車行業的人士也對“車展變胸展”進行了大肆的批評。讓模特變成了車展的主角,這既是廠商畸形營銷的一種表現,也是模特行業操作牟利的手段。盡管無下限的炒作提升了車展的曝光率和關注度,但是這種關注是負面的,最終傷害的還是汽車企業自身的名譽和品牌形象。
正因為車展變“胸展”的情況愈演愈烈,第十五屆成都車展就因此被責令整改。到今年的上海車展,車展的主辦方干脆直接勒令車展不允許出現車模的情況,這一決定也引來了多方的討論,廠商和觀眾的態度也都表現不一,最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參觀人數極具下降,就以今年的車展為例,首個專業觀眾日,據統計參觀人數為6.6萬人,而2013年的參觀人數則達到了15.2萬人。人數少了一半還多。由此可見,這種簡單粗暴取消模特的方式對于車展參觀量的影響還是非常明顯的。
從網絡上大家的反應來看,一般支持取消模特的多是汽車行業內的人事,大家都希望能還公眾一個真正的車展,而反對則多是以觀眾為主,覺得“香車美女”應該一體,沒有美女的車展實在提不起興趣。是否需要車模我認為車模是需要的,為什么海外車展車模有,且也不會出現國內的情況呢,其實真正需要管控的還是那部分為了經濟利益通過車展“炒作”的廠家和模特們,他們才是需要重點打擊的對象。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