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與年末兩件有關技術突破的“大事”無疑是中國品牌自食其力的最好證明。2008年1月份,吉利曾高調推出BMBS技術,而當時這套技術也的確令國內汽車行業為之一振。當車輛爆胎時,BMBS輪胎氣壓監測系統會迅速判斷情況,隨后將信號傳達至控制系統,并由制動系統做出快于人腦的反應,制動力會在爆胎剎那的0.2~0.5秒之間爆發,大大降低了人腦由于對爆胎判斷滯后而造成的失控危險。
其實BMBS技術早在2004年便已經獲得中國發明專利授權,吉利用了3年多時間將其改進、完善,最終在2008年正式推出。當年“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BMBS技術激蕩著多少中國汽車人,讓他們重拾信心,保持對“自主研發”的熱情與戰斗力。
然而當時誰也不會想到,一場堪稱2008年乃至近幾年中國汽車行業的大事件將會在年底掀起高潮。2008年初,博格華納曾向國家發改委提出在我國建立合資公司的申請,發改委在這件事上看到了“國產自動變速箱”的希望,提出“聯合主流中國品牌成立公司,聯合研發,勢必攻克中國汽車自動變速箱這最后一個技術堡壘”的提議。發改委一石激起千層浪,霎時間“中發聯”三個字成為汽車圈熱議的焦點,支持、反對、吐槽、爭議的聲音隨之而來。
在一片爭議聲中,國家發改委聯合一汽、上汽、東風、長安、奇瑞、金杯、長豐、廣汽、中順、江淮、長城、吉利12家國內主流車企,強力推動中國中發聯投資有限公司(簡稱中發聯)成立。2008年11月25日,中發聯與博格華納正式簽署合資協議,中外雙方所持股比34:66。
中發聯的誕生曾被國人寄予厚望,那句“攻克中國汽車自動變速箱這最后技術堡壘”的諾言似乎至今仍在耳邊回響...然而最后的最后,中發聯終于還是沒能留住國人的滿滿希冀,“攻堅克難”成了“聯合生產”,幾年也沒能做到真正的自主研發,中發聯項目最終不得不宣告破產,自主研發變速箱也不了了之。有關中發聯的故事,我們回顧2010、11年的文章中依然會提到。
股神巴菲特注資 比亞迪動作頻繁
就在國內汽車行業陷入一波又一波“地震”、“海嘯”的時候,比亞迪則開始了新一輪嘗試。2008年,國內新能源車政策繼續發酵,中國品牌車企在奧運年的帶動下爭先恐后開發新能源車產品,這其中以做電池起家的比亞迪尤為突出。
2008年9月,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旗下附屬公司Mid American與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簽署策略性投資及股份認購協議,以18億港幣收購比亞迪汽車10%的股份,股神看中的正是比亞迪在新能源車方面的潛力。
同樣是在9月份,比亞迪推出了旗下一款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車型。F0的上市使得國內微車市場格局發生變化,3.69-4.69萬元的售價讓奇瑞QQ這樣的微車“霸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F0靈動可愛的造型完全符合人們對一臺微型車形象的期望,整車線條并不像QQ那樣圓潤,反而相當動感,而這恰好能夠滿足它潛在消費者的心里需求。簡單的內飾設計不乏新意,F0內飾融入了眾多圓形元素,這些都讓它看起來更討巧、也更時尚。
動力方面,首批上市的比亞迪F0搭載一臺1.0L三缸自然吸氣發動機,最大功率68馬力,最大扭矩90N·m,最高時速151km/h,百公里油耗在4.5L左右。另外兩款售價在4萬元以上的版本標配ABS及EBD系統。F0上市后經歷過短暫低迷,隨后銷量便一路看漲,甚至曾經在2009年連續幾個月創下月銷過萬的佳績,勝利完成比亞迪賦予它的戰略任務,不僅開拓了微型車市場,更大大提升比亞迪品牌知名度。
巴菲特“找上門”來的投資著實引得國內汽車圈一片嘩然,不過比亞迪對于新能源車發展的確有著自己的想法和規劃。2008年底,擁有雙模動力系統的比亞迪F3DM陸續在國內上市,這款售價14.98萬元的新能源車以比亞迪F3為基礎打造,由兩臺電動機及一臺汽油機共同提供動力,綜合輸出功率125kw(約170馬力),充滿一次電需要9個小時,純電狀態下續駛里程為100公里。
F3DM的上市開創了比亞迪新能源車的先河,而這也是比亞迪首次提出“DM雙模”的混合動力概念。以今天的眼光看F3DM,我們或許會覺得它外形難看、技術落后,無法滿足實際用車需求。然而我們不妨試想一下,假設沒有F3DM這樣“不成熟”車型的鋪墊,我們又怎能見到后來的比亞迪E6、秦、唐以至眾多“相對成熟、完成度相對很高”的中國品牌新車呢?我們無需為它們的遭遇而擔憂,也不應嘲笑奚落,因為這本就是中國品牌成長所必須經歷的煩惱,對于中國品牌的2007-08年來說,嘗試本身要比結果更重要。
小結:
中國品牌的2007、08年激蕩著改變與期望,充滿了機遇與挑戰。國內車企霎時間千頭萬緒,許多中國品牌不可避免的走了彎路,甚至頻繁嘗到失敗的滋味。然而挫折并沒消磨掉中國汽車人的意志,面對海外成熟車企的巨大壓力,他們勇敢的將自己推翻重來,即使困苦,也未曾停下嘗試、改變的腳步。當我們回首當初,才發現中國品牌的發展的每一步都是如此艱難,受夠了“技術壁壘”,“任人擺布”的中國汽車人認清方向,開始握緊自主研發的拳頭,只為有朝一日能夠憑借自己的力量砸開市場,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品牌。
有關中國品牌的2007-08年就是這樣,更多內容,敬請關注下期文章。(文/圖 汽車之家 陳雷)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